一、博物館教育的發展變遷
該書認為教育是公共博物館的義務,隨18世紀公共博物館的誕生而誕生,并認為博物館和百科全書幾乎同時出現,都表現出啟蒙運動時期的精神,不過當時博物館也只是把物件搜集在一起,而開放對象也并非是社會全體。而到了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的發展,博物館開始關注當時的社會,展出工業發展的成就和科學進步的碩果,但是其教育形式停留在“說教”的層次。19世紀下半葉,學校取代了博物館在教育領域的作用,博物館逐漸轉型為非正規教育機構。博物館為精英人士提供教育服務的職能也逐漸消失,而公共教育功能則日益為社會所重視。
教育可以分為自我學習式和構建教導式,前者可以對應于非正規教育,其特點是沒有循序漸進的課程設置,沒有考勤要求,沒有考試測驗。博物館的教育宜于多采用自我學習式,但是這并非說明博物館不能提供構建教導式的教育。博物館在社會教育領域的作為,可以回應博物館應該獲得更多資源以履行教育的義務,社會也寄希望于博物館通過教育來改變社會和保存弱勢文化。
二、教育理論
我只選擇了我感興趣的一些要點做一摘錄,方面對比和貫通
1.認識論:(1)世界不以人的認識為轉移,知識是絕對客觀的存在
??????????????? (2)知識是學習者在頭腦中構建起來的,所有的物質與行為都依賴于人的腦海中對他們的印象和經驗而存在,而且同環境有一定的關系。
推論:博物館展覽是否允許觀眾的自由解讀。
2.學習論:(1)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的思維隨著學習變得越來越靈活
??????????????? (2)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這一過程能重新構建人的思維
推論:知識是客觀存在,還是一種被構建的概念
3.教育論:(1)說教-說明式:主動地說明——把知識分割成獨立的單位,依一定的順序教授
??????????????? (2)刺激-反應式:問題引導學習——注重教育過程對受教者的改變
?????? ? ?????? (3)發現式:探索、自我發現、參加者的思考未必指向教育目的——學習環境建設
??????????????? (4)建構主義:注重自我學習的過程——多元化、自我決定順序
4.層次結構與網狀結構:兩種對知識點之間結構的認知。在博物館教育的設置中,要考慮內容的層次結構還是網絡關系?→學習過程是一種網絡結構。
三、觀眾研究
1.對觀眾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他們在參觀時的思想活動和參觀本身的感覺。主要的方法有:觀察行為、考察話語、檢查行為。
2.早期的行為性研究:通過觀察行為,記錄觀眾在博物館中的游覽路線,統計在博物館中和展品前的停留時間來進行行為性研究
3.評估性研究:
(1)總結型——目標評估,注重步驟、程序和序列,以及如何通過這一過程實現目標;
(2)構造型——受眾參與活動的修改過程,具體的教育方式都要通過觀眾的嚴格測試
(3)前端型——預研究,對要開展的行為作出可行性評估
評估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壓力、需求以及意見,需要尋求一個平衡點,有可能評估行為本身就需要探討:那個程序需要評估、如何實施評估、由誰做出選擇,使用何種方法,測試對象是誰,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分析數據,如何表達結果,這體現了評估的政治性。由于博物館的兩重性,博物館即需要內部評估,也需要外部評估。
4.觀眾與博物館的關系:
(1)觀眾可以在博物館中進行自我學習
(2)博物館要為觀眾學習提供適宜的環境
(3)博物館中的內容可以通過社會媒介來影響博物館公眾,即使他們沒有來到博物館
(4)興趣對博物館中的學習有決定性作用
(5)要能把博物館內容與觀眾熟悉或者感興趣的內容關聯起來。
四、建構主義與博物館
1.何為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是當代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科學理論。當代美國激進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馮·格拉塞斯菲爾德把維柯譽為“第一位清楚明確地描述建構主義的人”,他認為維柯發表于1710年的論文《論意大利人的古代智慧》中所提出的“真理即創造”、“人只能認識自己所創造的東西”等理論第一次清楚地表達和描述了建構主義思想。
而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建構主義的思想源于康德對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綜合。康德哲學思想的核心是圍繞著人的主體性而展開的,他認為:主體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過利用內部建構認知原則去組織經驗,從而發展知識。
在心理學中影響頗深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 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即活動內化論) 對此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皮亞杰認為,學習是一種“自我構建”;個體思維的發展過程,就是兒童在不斷成熟的基礎上,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個體經驗和社會經驗,從而使圖式不斷地協調、建構(即平衡) 的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一般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協商”、“會話”和“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認知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主動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知識表征的過程。不能對學習者作共同起點、共同背景通過共同過程達到共同目標的假設,學習者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背景接受學習的,不僅是水平不同,更為關鍵的是類型和角度不同,故不能設想所有人都一樣,而應以各自背景作為產生新知識的增長點。
知識不是統一的結論,而是一種意義的建構。由于每個人按各自的理解方式建構對客體的認識,因此它是個體化、情境化的產物,每個學習者從自身角度出發,建構起對某一事物的各自看法,在此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起輔助作用。
2建構主義角度下學習行為與學習環境的關系
(1)與熟悉事物間的關系:前置知識的重要性。某些情況下,某些觀眾可能會出現前置知識不足;有些觀眾可能會困于前置知識形成的成見。
(2)與場地的聯系:觀眾可以在自由移動的同時能夠精確定位,觀眾對博物館環境感到舒適,因對環境陌生而產生的心理壓力要適度,安全感——背后的空曠是不安全的
(3)正確的方向感——觀眾下一步如何行動才能獲得希望獲取的服務
4.多元化的學習:靈活運用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學、肢體運動學、人與人之間的社教以及人對內心的思考等其中方式來策劃教育形式
5.觀眾的可塑性:多元化的觀眾可以被分為很多類型,每一類觀眾的可塑性是不同的,博物館要針對多元化的可塑性來為觀眾提供教育服務
6.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自行組織博物館所展現出來的知識,博物館可以借助這一規律來組織觀眾的自我學習。
五、余論
1.博物館參觀的模型建設
假設參觀者是一個對展覽發生了參觀興趣,只了解基本的常識,如何來參觀一個展覽效果最好?模型如下:
(1)建構性參觀。一個展覽不僅僅是文物的排列組合,策展人會力圖表現出超越展品的觀點、見解和精神,并精心設計展覽的藝術形式,通過種種方式暗中指引參觀路線,并把展覽的節奏安排得起伏有序,初次參觀,可以“跟著策展人的節奏參觀”,建構起對展覽的整體性,印象并常識感受策展人的意圖,想表達的觀點、見解和精神。
(2)解構性參觀。當完成建構性參觀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對展覽的某一部分特別有感覺,對某件展品特別喜愛,對某個場景的表現特別有感觸。這時候可以翻翻書、查查網絡上的知識,在進行了一定的準備后,再度參觀展覽。這時可以無視展覽對觀眾的引導,直接撲向自己最喜愛的部分進行參觀,往往還會拍些有含義的照片在社交網絡上和大家分享。在這個類型的參觀中,展覽被觀眾的興趣解構為片段,而參觀者會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參觀自己喜歡的片段,并可能會分享自己的感受。
(3)重構性參觀。當完成解構性參觀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對某件展品的解讀自己并不同意,或者發現了策展人無意之中的表達,甚至是自己重新設計了展覽參觀的線路甚至能夠以展品為背景創造出新的展覽主題,甚至希望帶朋友來分享自己的成就,這時候往往會第三次踏入展廳。這個類型的參觀已經開始參與到展覽意義的構建當中,甚至策展人的意圖已經完全消失,主導展覽的是觀眾本身。
(4)驗證性參觀。當完成了對展覽的重構甚至批判之后,或許對展覽想表達的觀點見解和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為了驗證和回味這種認知,可能會再度來參觀。
以上四個層次,翻譯成中國話叫“起承轉合”。當然,如何參觀博物館展覽,其實存乎一心,根據每個人情況的不同,參觀的情況也不一樣,愛好者甚至專家可能第一次參觀就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也可能在一次參觀中同時實現以上四個層次。
2.博物館場域下的教育行為
當教育放置于博物館的特殊環境時,與為了個人的充分發展與發揮,特別是整合其知識、發展其新的感受力以及實現其新的經驗而活用來自博物館的知識息息相關。
可以用教育詮釋展覽——展覽是教育的一種形式,也可以用展覽來詮釋教育——教育是展覽的結果性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