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我以為我會看到每個孩子的好,可我做不到,即便他們是真的好!
課外班的演出舞臺上,壯壯的同學在臺上展示著自己的才藝。
我和兒子一樣,作為普通觀眾在臺下觀看著一切。唯一的不同是,兒子坐在前面,興高采烈;而我站在后面,若有所思。
“我家孩子也會有這樣的表現,只要稍加練習”,這種想法不時的從我心中冒出。
……
“這是誰家的孩子,真是可愛!”
“看那小孩兒,表演的真好!長得也好看”
“你看人家是怎么培養的,真棒!”
……
站在人群中的我,雖然也贊同大家的討論。但,我感受到,自己并不會發自肺腑的去贊美這個孩子,這個和我家孩子是同學的孩子。
“這里好熱啊!”,我下意識的將衣服向外翻了翻,“出去涼快會去”,我走出了會場,順道抽支煙,思考著......
▽
當看到自己所熟悉的孩子非常優異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常會感到不安。
這是一種常見的心態,隨處可見:
孩子跑的不夠快、平衡力不夠好,不會騎雙輪車、速度也很慢,不能很好的爬桿、連低矮的小樹也爬不了,說話不夠利落、更不要說唱歌,連十個數都數不清、更不要說加減法,在玩的時候總是聽別人指揮、逆來順受,這么大了還總是粘著媽媽、不敢自己去探索……
只要出現上述一個和我們的孩子有著巨大反差的情況,我們常常表現的很不快,尤其他還是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孩子時。
試想:
遇到別人家的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你能夠坦然的、發自肺腑的表示祝賀嗎?“你家寶寶真棒!我真的好喜歡!”,“哇~!看看這孩子,多可愛!”…..你都害怕因此打擊到旁邊自家的孩子。
同樣,遇到其他同事取得了你一直想獲得的成績,比如優秀員工的稱號,比如一定數額的金錢獎勵,你能坦然面對嗎?
▽
這是一種比較的心態,它太普遍了,近乎成為一種人之常情。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把人際交往分成四種:我不行你行,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也行。
這四種人際交往,本質上對應著人生發展的四個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環境下。只有最后一種是健康的,雖然健康但在生活中并不多見。
對應于上面的事例,就是“我不行你行”的心態,而這種情緒又常常發生在熟悉的人之間,對于陌生人的進步,我們又常常能夠坦然面對。
這是為什么?
對于陌生人,我們常會給予很多合理化的解釋,譬如,這孩子一定非同一般的聰明、一定付出了不可想象的努力、一定有著很不一樣的家庭,等等。
這樣的思維還不僅僅局限于孩子的世界,比如,看到一個很牛的人,很多人常常會在第一時間里找出相關的假設:這家話一定有很厚的后臺,這家伙一定有著什么樣的背景,這家伙一定是富二代,如此云云。
這樣的“合理化”解釋,常常會讓我們能夠更加輕松的接受眼前的一切。
而面對熟悉的人,這些假設完全被破掉了,唯一可以解釋的是:這個孩子確實很牛,確實比自己的孩子好;這個孩子的父母確實付出了更多,在教育方面確實有一套;
這樣,必然反襯出自己的孩子差,以及自己的不盡職。
這是多么讓人難以接受的一個事實,畢竟我的孩子那么可愛,在我眼里應該處處閃光才對;畢竟我們自己也很努力,除了工作也很耐心的輔導著孩子。
▽
但,不管怎們說,這都是一個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不希望把它傳染給自己的孩子,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狀態,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別人取得成績的時候,看到別人的好,能夠為別人的進步感到高興;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看到自己的好,當遇到困難時,能夠努力克服,通過努力取得不斷的進步。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你行我也行”的心理特征,在他人取得進步時給予祝賀,而不是妄自菲薄;并且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推進自己的前行。
▽
而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天然具備這樣的特征,看到孩子在舞臺前燦爛的容顏。我便明白了一切,我所要做的,其實是不要把這些“惡習”傳染給我的孩子。
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是依靠自己的理性戰勝自己的非理性。“我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那個孩子的表現多好,我應該尊重客觀事實”,“這個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這點我在他媽媽的微信里是看到的”……
一是接受自己的這個情緒。要明白,這個情緒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不管好壞都是給予我們最真實的反饋,我們應該接受它,同時讓這種情緒在身體里自由的流動,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坐下來冥想。你會感受到,當你理解了自己,這種負面情緒便會自然消失。
孩子,請原諒叔叔暫時無法給予你最真摯的祝福,因為我也在進步中。
——簡書大學堂無戒90天挑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