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認定你選擇的地方(圖片來自網絡)
01
聽說了太多努力的故事,卻總發(fā)現(xiàn)所謂的成功總屬于別人。
在不斷追趕中期許收獲,卻發(fā)現(xiàn),越是有效率,越是焦慮不安。
在大學那會兒,我便習慣了在同一時間去完成不同的任務,并且一度引以為傲。
課堂上會一邊聽課,一邊偷偷地背英語單詞,在老師講到的重點處快速做好記錄,在那些毫不重要的章節(jié)則是在下面悄悄地做著六級試題。
很多時候,我會想,自己在一節(jié)課上學到的東西,會是他們的兩倍,理應比他們成績要好,要比他們效率更高。
也早已習慣了一邊吃飯,一邊耳朵里塞著耳機聽音樂,試圖要在每一個間隙里接受一種藝術的熏陶。而自己在寫作時,也會一邊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天,甚至在看視頻中尋找寫作的靈感。似乎在同一時間去完成多項任務,成為了我的一種“怪癖”。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覺得這種“怪癖”催促了我的腳步,讓我有著比別人更高的效率。
但是,我卻發(fā)現(xiàn)這種高效率的投入并沒有減少的我的工作量,效率越高,任務反而越多,總是難以騰出空閑的間隙,而那種想擺脫的“焦慮”也在這種高效率中不斷加深,成為了心頭的一頂魔咒。
相反,同班的一位女孩子,平時并沒有那么認真,也看不出她有多高的效率,而且總是能夠騰出大量的空余時間健身、購物、短途旅行。
更讓我心痛的是,她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沒有我多——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但是她的成績好像預先約定了,四年里,三年拿了第一,還有一年是第二。而她第一次參加英語六級考試,便拿了570分。
這種困惑刺激了我很久,直到畢業(yè)后,慢慢接觸越來越多的人,遇見越來越多的事,才開始逐漸明白了拿些矛盾意味著什么。
有時候,所謂的效率,不過是加重了焦慮的程度,想著完成多項任務,騰出空余的時間,可能會因為前面任務完成質量較低,需要重新翻修、加碼!
事實上,一些成功的人所命定的效率,與其說是快速高效的投入,不如說是專注與集中。
在任何一項事情上,能夠全力以赴地付出,專心致志地去解決難題,才能最大程度地去消減焦慮感。
囫圇吞棗地快速和匆促,又怎能品味得出“人參果”的味道?
? ? ? ? ? ? ? ? ? ? ? ? ? 如果方式不對,努力會是一種“累贅”(圖片來源于網絡)
02
很多時候,那種深重的焦慮感,源自于缺乏方向感的不清醒和麻木。
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走向哪里,看不見自己行走的路程,真的很可怕。
在原地徘徊、躊躇,久而久之,便讓原本平穩(wěn)的內心,變得不再淡定。
認識一位自由撰稿人。
兩年前,他放棄自己還算不錯的工作,開始專職寫作,從一個三線小城,只身一人去了上海。
當時,很多朋友問他問什么,他沒有回復,只是在朋友圈中寫了這樣的話:
“我離開這里,不是因為待遇,不是因為人際,我是去尋夢的!”
或許,創(chuàng)作是他一直沒有改變的夢想,抑或早已是他的一種信仰。
也有朋友跟他有著相似的想法,只是他們只是停留在想法的層面上。
他們會他放棄高薪的工作感到惋惜,也為他敢于尋夢感到振奮,同時他們自己在矛盾選擇中焦慮不已,即不想放棄安穩(wěn)的工作,又渴望著新的可能。在工作與辭職之間,將自己對于夢想和生活的熱情,消失跆盡。
沒有人那么輕易地成功,起初的時候,收入來源都成了問題,為了在這座城市立足,拼命地寫稿,在謀生的同時,也喂養(yǎng)理想。
但是,他卻說“那是最為充實的一段日子,因為一心一意,全力以赴”。
在他出版第一本書的時候,這樣說:“并不是每一個有所成的人,都滿腹才華,但是他們都對認定的方向很專注”。
如果說他在這種專注與認定方向努力中不斷走向燈光的中心,那么他身邊的那些朋友則是在前后矛盾掙扎中步入暗淡的區(qū)域。
原本想一腳踏著兩只船的人,多會在過多的顧慮與匆忙中,落得個人翻舟覆。
在生活中有一種“馬太效應”,即是說:
富的會更富,窮的會更窮;
強的會更強,弱的會更弱。
很多人難以理解其中的緣由,其實這種結果的產生,與自己方向的選擇和心態(tài)的設定,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越是清楚地知曉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在哪一條路上,會在旅途中走得越來越快,而一旦迷路,即是再努力不停地奔走,進入的都可能是死胡同,一路磕磕絆絆。
? ?頻繁的變換方向,再多的金子和鉆石,也不會落入你的口袋中(圖片來自網絡)
03
沒有方向的努力,知識加快了陷入焦慮的速度。
似乎你每天過得豐豐滿滿,但仔細數(shù)算,原來裝滿袋子的都是干癟的糠秕。
不要求每天抓住的很多,而是要在乎你所獲得的是否真正屬于自己。
在不知疲倦地奔走中,用一種貪婪和忙碌將生活踏成一盤散沙,不如在堅持和認定中堆砌的一磚一瓦。
縱然過程很慢,速度不佳,但是那些增加的高度,是你在生活面前最真實的存在。
我們習慣于將人生過程對錯分明的選項,習慣于想象生活的完美無缺。
因此,用一種馬不停蹄的生活方式,貪婪地希望的身邊的一切,都成為自己的囊中物。但是,到頭來,口袋中卻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沒有抓住。
拒絕了本該擁有的專注和簡單,拒絕了在認定的方向里縱橫馳騁,在空想的完美現(xiàn)實里貪婪而又懶惰,終究跌倒在太過于復雜的路上。
不要總是以為你做的比別人多,就應該收獲的比別人要豐富;更不要奢望你白日里辛勤的耕作,都會在夏日里有滿滿的收獲。
方向的混亂,做的再多,也不過是枉然;耕作方式的錯誤,再多的汗水,也不過是空虛的浪費。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這樣說: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愿意即是“保持饑餓,保持愚拙”,一般譯為“求知若渴,虛懷若谷”。
但是我更喜歡原來的意思,保持天生的傻性,保持對于方向的認定和執(zhí)著的堅持,是再過于聰明和高效率所難以達到的!
朝著你所熱愛和愿意投入的一個方向奔跑,而不是太過于聰明,隨意地變化奔跑的方向,那樣,很難抵達夢中的遠方。
很多時候,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以至混亂了自己的雙眸,不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和方向。殊不知,頻繁地變換行進的方向,再怎么勤奮地趕路,也只能距離終點越來越遠,越發(fā)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