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最窮的時候?
那段日子里你最難忘的是什么?
是什么支撐著你熬過了沒錢的日子?
那個時候,你是不是特想罵一聲這操蛋的生活?
1
同事蕭然是個愛打扮的姑娘,潮流、時尚、精致。
和她在一起總會讓人有種女神和女漢子的差別,她的朋友圈總會有曬不完的美食和風景。
真應了那句話,看她朋友圈,覺得她好貴。
她的每項消費都讓大家自然而然的把她當做是富家女。因為那會兒大家在一個公司作為實習生,收入都低的勉強只夠生存,所以也只有這種解釋才符合她這種高消費的身份。直到有天,蕭然突然慌張的找到我,問我有沒有1000塊錢,說有急用。
我驚訝的回答:別開玩笑了,你這么有錢還用跟我借啊?
后來,她才難為情的跟我說:我跟你說個秘密啊,你不要告訴別人。其實平時我買的那些包包衣服化妝品大部分都是刷卡買的,因為我來自山區,我怕在這樣的大城市生活穿的太差會被人看不起,我怕我和你們不一樣,我怕被人嘲笑,所以我故意把自己每天都打扮的很靚麗,努力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你能不能借我點錢明天交房租呢?
作為一個暫未畢業拿著只夠吃飯睡覺的工資的學生黨來說,當時聽到她的那種回答,我瞠目結舌,簡直挑戰了我的消費觀。
第一次知道原來高中政治課本上有一節講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種超前消費原來真的可以實現,而且是發生在身邊。在當時那個只會用人民幣買東西的我,瞬間有種懷疑自己還是不是這個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產物。
2
1年前在一次朋友聚餐會上,大家喝嗨了就開始聊工作中的各種奇葩事。
有個哥們兒說他前公司老板是個思想很開明的人,非常支持自己員工預支工資,在他那里,只要你能保證認真工作,想要什么老板都可以替你買。蘋果6剛出來的時候,他一口氣買了20部,問自己員工誰想要誰來拿,他會從員工每個月的工資里扣除幾百元作為分期還的手機費用。
用他老板的思維來講,這樣一能降低員工流失率,二能刺激員工更加努力的工作。
此外,他還喜歡帶部分男員工周末逛奧迪寶馬4S店。雖然買不起,但是帶他們感受下別人能買自己買不起的那種心理落差,時不時刺激下他們懶散的工作狀態,沖擊下他們賺錢的欲望。
簡單粗暴,但效果卻比開幾小時的員工激勵大會更有效。所以他們那個公司,每個員工都很有干勁兒,但同時老板給的壓力也非常大。
但是我認為,使用這種招數也要分人,有些人在這種金錢刺激下會更有動力,而有些人可能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每天去上班都覺得欠人錢似的,可能會因為這種情緒工作積極性反而下降,朋友說他是受不了公司企業文化才離開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在朋友圈里看到過很多種這樣鼓勵女生消費的文章:
姑娘,你一定要活的精致;
姑娘,連口紅都沒有和咸魚有什么區別;
姑娘,你真沒必要過的那么廉價;
姑娘,年輕的時候都不穿prada,老了登一雙高跟鞋畫精致的妝還有什么用?
講真,每次看到這種文章我都感覺自己活的像個糙老爺們兒,好像不化妝不穿高跟鞋就不配出門一樣。
女人是要活的精致,但是精致的前提是你必須要有錢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每月拿出工資的90%去消費那些高檔品的,也不是所有人即便拿出全部工資去消費就能滿足自己的精致生活的。
我覺得這種文章至少要在底部加上這樣一句話才能不誤導讀者,那就是:姑娘,請在保證你基本生活的條件下讓自己變得更精致。
3
盲目的跟風消費我是不太贊同的,明明拿著2K的工資卻有著5K的消費,我見過那些為了買一個包包可以2個月省吃儉用的女生,也見過可以為了一雙漂亮的鞋子半個月吃方便面的女生。我很理解,但不支持。
現在這個社會,超前消費是種趨勢,尤其在這個連藥店都用上POS機的年代,更支持著這種消費觀念的改變。
越來越多的人去商場買大件的時候選擇刷卡消費,它不僅能緩解我們暫時的經濟壓力,更能保證我們現有的生活品質不被影響。
理智的超前消費當然沒什么不好,但是盲目的超前消費,是真的能把一個人的生活打入地獄。你至少要確保這兩點:
一、有穩定的收入,能保證你償還這筆債務。
二、你的消費要與你的收入差距不要太過懸殊。
總之你要能保證你有不間斷性的償還能力,才可以放心去超前消費。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按揭買了房就再也不會成天吵著要辭職。
每個人都有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的心,每個人也都有不滿足于現狀想要生活的更好的態度;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當你的口袋還付不起心儀的物品,
還是先不要著急想如何去提高自己的生活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的最底層是生理與安全需要。如果連生存都成問題,卻要過分追求體面的生活,這種自欺欺人的心理,除了能守住那點廉價的自尊心,就真不剩什么了。當然,我講的是盲目的追隨。
我們不缺少對美的追隨,但在此之前,請先生存,再生活。
平淡亦美,真實才最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