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認知革命是作為行為主義的局限的另一個挑戰而出現的。認知的觀點的中心是人的思維以及所有的認識過程---注意、思考、記憶和理解。從認知的觀點看,人們行為是因為他們思考。而人們思考是因為他們是人類——已經被精細地構造好去這樣做。
在認知模型中,行為只是部分地像行為主義認為那樣,由先前的環境事件和過去的行為結果所決定。一些最重要的行為是從全新的思維方式中產生的,而并非是從過去使用過的可預測的方式中產生的。想象與過去和現在完全不同的選擇和可能性的能力。使人們能夠朝著超越當下環境的將來而工作。個體對現實的反應和客觀世界是不一致的,但是和個體思維和想象的內部世界中的主管現實是一致的。認知心理學家把思維同時看做外顯行為的原因和結果。
認知心理學是最新的心理學分支之一,上個世紀中葉就提出來的概念。認知心理取向的重點在于訊息處理模式--一種以心智處理來思考與推理的模式。思考與推理在人類大腦中的運作便像電腦軟件在電腦里運作相似。認知心理學理論時常談到輸入、表征、計算或處理,以及輸出等概念。
由于電腦的隱喻和使用,認知心理學在1960至1970年間得到許多人工智能及其它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助益。事實上,它已發展成為一個跨領域的認知科學,此學門整合了一系列不同取向關于心靈與心智處理的研究。
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認知理論認為,知覺是確定人們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依賴于來自環境和來自知覺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識。完整的認知過程是定向——抽取特征——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等一系列循環過程。知識是通過圖示來起作用的。所謂圖示(schema)是一種心理結構,用于表示我們對于外部世界的已經內化了的知識單元。當圖示接受到適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圖示使人產生內部知覺期望,用來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是認知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任何一種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系的其它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在人的認知過程中,前后關系很重要。它不僅包括人們接觸到的語言材料的上下文關系,客觀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關系,還包括人腦中原有知識之間、原有知識和當前認知對象之間的關系。
產生式系統(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來源于數學和計算機科學,1970年開始廣泛應用于心理學。它說明了人們解決問題時的程序。在一個產生式系統中,一個事件系列產生一個活動系列,即條件——活動(C—A)。其中的條件是概括性的,同一個條件可以產生同一類的活動;其次,條件也會涉及到某些內部目的和內部知識。可以說,產生式的條件不僅包括外部刺激還包括記憶中貯存的信息,反映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概括性和內在性。
認知心理學企圖把全部認知過程統一起來 ,它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 ,對于一組現象的了解有助于說明另一組現象。由于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很可能會發現人類認知過程的統一加工模式。認知心理學不僅要把認識過程統一起來,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學各個領域統一起來,也就是要用認知觀點研究和說明情緒、動機、個性等方面。認知心理學的觀點還進一步擴展到了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領域。
認知心理學重視心理學研究中的綜合的觀點,強調各種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認知心理學在具體問題的研究方面,在擴大心理學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貢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