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愛有等差,親疏有別?2022-05-17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前面的文章《老母雞給客人還是母親吃?》,大家都知道了應該要全部給母親吃,這里面的儒家思想是“愛有等差,親疏有別”。

那為什么“愛有等差,親疏有別”呢

不急不急,前面說過你現在遇到的任何困惑都可以在歷史里找到答案。這不,王陽明的弟子就問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王陽明是怎么回答的。

王陽明弟子問:“圣人和萬物同體,為什么《大學》卻要分出厚薄呢?”

這里問的問題具體是指《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天子到庶人,一切都以修身為本。如果不能修身,就是根本先亂了,還想使家齊、國治、天下平,沒有的事。家國天下之人,雖然都應該愛,但家是親,國與天下是疏,親疏有別。親的在所厚,疏的在所薄,必厚其所厚,然后才能及其所薄。若不能齊家,卻要治國平天下,就是將厚的先減薄了,而將那薄的反而加厚了,必無此理,未之有也”。

王陽明回答:“只是因為道理本來就有厚薄。你說圣人和萬物同體,咱們這身體也是一體,但遇到危險,用那手腳去保護頭和眼睛,難道是偏要薄手腳嗎?人們對于禽獸和草木的愛是一樣的,用草木去喂禽獸,又如何忍心呢?人對于人類和禽獸的愛是一樣的,但是要把那禽獸宰了供養親人、祭祀先祖、招待賓客,這又如何忍心呢?人對于至親和路人的愛是一樣的,但是如果只有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就活,得不到就死,不能兩全,那一定是救自己的親人,那路人就不管了,這又如何忍心呢?這是因為道理本該如此。”

“但是,如果是我自己和至親之間,那就不能分彼此厚薄了,因為仁民愛物都源自親情,如果此處能忍心,那就沒有什么不能忍心的了,就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大學》里講的所謂厚薄,就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逾越,這就是義;順著這條理,就是禮;懂得這條理,就是智;始終堅持這個理,就是信。”

這下問題弄明白了吧。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時就會心安理得了。

另外,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對領導、其他人的愛,竟然超過了對自己家人的愛,那一定不是真愛,肯定有其他訴求。請看歷史上一個例子:

?春秋時期,易牙為了討好齊桓公,曾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給他吃,而齊桓公居然很感動,覺得易牙對自己的忠誠和愛竟然超過了自己的親骨肉,于是對易牙更加信任。管仲臨死時告訴齊桓公,一定要疏遠易牙,因為易牙為了滿足國君而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沒有人性。但是齊桓公沒有聽,后來,齊桓公病重,諸公子爭位內戰,易牙把手宮門,假傳君命,不讓任何人進宮。后來齊桓公便因無人照顧,活活餓死。學習儒家思想關鍵時刻還可以讓你真正看清楚一個人的為人

“愛有等差,親疏有別”讓我們明白一定要時刻把父母放在心上修身養性從孝敬父母開始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