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說,請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在過著你想要的生活,愿你我即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夠浪跡天涯。
回望有孩子這幾年,我偶爾會有這樣的感覺。
從14年第一次帶孩子自駕云南,不到三年的時間,我們一家三口出行過十幾次,高山之巔,海角天涯,都留下過孩子小小的足跡。孩子一歲八個月我開始上班,又開始了朝九晚五的節奏。期間小長假拼假成長假,隔一陣子就出去幾天,所以并不是一直在路上。
準備足夠充分,帶著孩子也可以說走就走。
對我來說,遙遠的未知之地有特別的吸引力,如同集郵一般,希望自己能走遍世界各個角落。潛意識里是,這種沖動可能更多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哪里也沒去過,我要帶著我內在的孩子,去看看這個世界。
?雖然我知道,遠方不一定是詩一般的存在,看見即是存在。
現在大部分人都不會說這種可笑的話,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記得,帶他出來干嘛。
?剛剛看見正午發的一篇文章《帶著冰箱上路》,謝丁離開北京,開始他的旅程。里面有一句,非常有畫面感,讓我心頭一愣。他說:也許有一天,你也這樣帶著小孩,停在一條河邊。這是北方的山川。
帶著孩子在路上,就是這樣一個個片段組成了我們的旅行。
記不記住不重要,只要他看見。他不會有意識,也不會總結,但他會有感覺。
?北方寒冬凜冽,我們坐飛機飛往炎熱的熱帶,他光著身子在大海里嬉戲——在看不見的地方,世界是另一個樣子。他體驗了世界的氣象萬千。
爸爸媽媽每天朝九晚五出門上班,遙遠的天山腳下的草原上,牧民一輩子只放羊——在看不見的地方,人們有很多種方式度過一生。他知道了生活的多樣。
他的生命會因真實觸碰過而變得豐盈生動。他對于世界的認知將更為具象,他面對未知將更為淡定,因為他看過這個世界的多元。我相信。
帶著孩子,不是為了要帶孩子看世界,而是因為他是家庭成員之一,我們需要他的陪伴。
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指向分離,從親密到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到孩子獨立成長擁有自己的家庭,我們并不會陪伴孩子太長的時間。而孩子能陪伴父母的時間,也就他獨立前的這一段。也只有這一段,孩子全身心的愛著父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
他會有他的生活他的歲月,也會有他自己的人生風景。
等他長大了,帶著自己的伴侶、孩子旅行,也許他會說,我媽媽抱著我來過這里。沒有記憶,但有回憶。親子時光,留下這種磨滅不了的人生印記,如果他跟我有一樣的所思所感,我相信在別人眼里普通的風景對他而言會多一層暖意。而對我而言,看著他在沙灘上嬉戲,在哈薩克牧民馬背上趕羊,在色達壇城轉動經筒,這些畫面在我記憶里是永恒。這就是我帶著他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