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就是一個圈套。

第二十二條軍規,要求審查官在每一封檢查過的信上署名。

第二十二條軍規,永遠服從指揮官的命令。

第二十二條軍規,有精神病的士兵可以回國,但是必須提出申請,但是提出申請的士兵必然沒有精神病。

約瑟連覺得,“也許每一個穿軍服的人都發了瘋。”

執行完飛行任務就可以回國。但是飛行任務從30次,上升到40次,再上升到50次,再到55次。

最后,約瑟夫踏上了逃往瑞典的旅途。

在開頭和結尾,約瑟夫有過兩次下面近乎相同的對話:

“我現在舍棄生命,那不是為國捐軀。從現在起,我只考慮自己。”

“可是約瑟連,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呢?”

“我要是不怎么想,那就肯定是頭號大傻瓜了,是不是。”

42章,42個軍人,42個故事。

故事不是連貫的,而是瑣屑的,每個人在自己的章節之中,也含混在別人的故事里。

也許每一個穿軍服的人都發了瘋。

戰爭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勝利究竟意味著什么?

對每天面對死亡之翼威脅的士兵,打敗德國佬,讓日本人投降,這些的意義遠遠不如求生本能來的強烈。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很喜歡的美國的一部黑白電影《西線無戰事》,當一群群德國少年在愛國主義的號召之下奔赴戰場后,發現戰爭不是過家家時,發現1秒的時間就足以讓朝夕相處的同學停止呼吸時,罵道,Fuck it!

我終于懂得了高中讀到的伯爾的《在橋邊》,明白了主人公故意將自己心愛的女孩不計入經過大橋人數的統計數字之中的意義。

當戰爭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組組數字,人的所有情感,恐懼與厭惡,憎惡與逃避都變得空洞無力。

全書沒有太多連貫的動人心弦的故事,只是像一個退伍的老兵有一搭沒一搭的講述著他記憶碎片中的點點滴滴,甚至會讓你覺得他的絮絮叨叨讓你無法忍受。

“為了挽救自己的性命而逃走,根本算不上消極。”

廢墟文學,或者說,垮掉的一代,總覺得他們的描述有這樣一種漫不經心的感覺,他們好像壓根就不打算用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光怪陸離的軼事取悅讀者,或者說懶得這樣做,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講講停停。

很難說我就是絕對的反對戰爭或者像官方論調一樣的說雖然愛好和平但是不排除使用武力。

我泛泛瀏覽的“二十四史”,大抵將戰爭化為了一組組數據,斬首,掠地,牛馬,多少余。少有士兵個人的情感在其中。

“四大名著”中,一向喜歡《三國演義》,每每為戰爭宏大場面而心潮澎湃,而現在也開始理解評判者說“三國”是“英雄的歷史”的評價。

大概沒有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民族罷,大約就像沒有從未經歷爭吵的個人,對一個群體而言,個體的死亡不算什么,可是對犧牲的個體而言,當他們自己都不復存在了,世界,還有實際意義么?

2014年9月27日子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