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A在一檔旅游節目做著新人制片人,日常的工作反復在熬夜趕方案和奔波趕往其它城市的路上,北漂的一年使得一直喊著減肥的她竟無聲息的突然瘦下來。周末的晚上她在路上打了電話給我,說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正在回家的路上,看見城市點亮路燈,一路充斥煩躁的汽車聲、焦灼的話語聲、還有行色匆匆的繁忙人群,想到自己也是無數疲憊中的一個,將回到狹小的房間里,連吃飯的情緒都沒有了,想念的也許只有一張床。
而我正獨自去新開的餐廳,習慣地找了角落里小小單人圓桌的座位,一邊吃飯一邊和她通電話。忽然在腦海里想到《荼靡》的一句臺詞:“為什么會想到開一家餐廳”“大約是因為我不喜歡一個人吃飯”。
在每一個忙碌的城市里,有多少年輕的面孔許久沒有和家人在一起吃過即使一蔬一飯了。我們在最好的年紀,在陌生的城市里用盡全力的打拼,欣喜著成績也承受著孤獨。無論忙碌、歡喜、閑適、難過,一個人吃飯,幾乎是大多數時光里的樣子。身邊的朋友、餐廳里的陌生人、亦或是自己,無論身處精致考究的餐廳,還是坐在街邊平常的小店,大家似乎總是獨自坐在餐桌前吃飯,咖啡館里貼心的店員會為單獨的顧客在對面座位放上一只笑容滿面的天真大玩偶,外賣的盛行和便捷更是隱藏保護了每個人的形單影只,也許是無奈,也許是喜歡,直到漸漸地我們都習慣了這種和自己默默相處的方式,不再表露,也不再分享。我們和自己相處的更舒適自在,甚至排斥和人間煙火相處的能力。
網絡上有一個邀請網友投票選擇的孤獨等級表,從1級的一個人逛超市到10級的一個人做手術,結果令人不可思議也不愿相信,9級與10級的得票排名占據著前兩位。
帶著濃重性冷淡風格的一人食狀態在今天卻代表了我們生活的常態。日本的單人生活模式已經成為孤獨文化,單人飲食店里一個人的小板隔、單人卡拉OK里一個人的小房間、單人咖啡館里一個人的小方桌、單人野營車時一個人的旅行、單人結婚時一個人婚紗照……我們身處比從前更熱鬧的城市,但我們卻比從前倍感孤獨,單人生活模式的興起,使我們回避了尷尬,給予我們更多的從容和坦然,也掩蓋了我們轉身之后的淚目。
鄰桌一個干凈年輕的男人,他和我一樣坐在單人小圓桌前,外套搭在旁邊的椅背上,正準備吃一碗簡單的潮汕牛肉面。我看他拿出了手機,心里想每個人獨自吃飯的狀態大致都相同呢。卻見他拔通了視頻通話看年幼的孩子,他眼里藏不住的笑,不時對著手機告訴孩子,“爸爸吃的是好吃的牛肉,在外面的餐廳里吃飯,很好吃……”并不時夾起來對著鏡頭,喜悅和幸福顯露在他的臉上,溫暖的像真的與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竟像深秋里照進了一束暖陽。
記憶中生活里最具煙火氣的一日三餐平淡而美好,長大之后它竟然變得如此久違了。但是獨自吃飯真的只能用孤獨、單調、無聊來形容嗎?難道不是因為我們懈怠了用心感受,才習慣了孤獨,喪失了觸摸世界的敏銳,冷卻了雙眼看世界的溫度。每一餐無論華麗或是簡陋,對面是一把空椅子,一部手機,一個玩偶,還是一個人……但是在我們視頻看到的鏡頭里,在手機傳來的問候里,在一瞬間我們想念的心里,在被夢想叫醒的清晨里,溫暖就在觸手可及的平凡里。
“我每一天晚上都在想著放棄,白天醒來又想著要再堅持”。
“嗯嗯,我也是啊。”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