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月份前后,都會陸陸續續收到臺歷,大多是業務上有聯系過的公司。一家兩家三家,三本四本五本。
有天,我又收到一個快遞。撕開一看,又是一本臺歷。我拿出來看看,又興趣寡淡的把臺歷扔在了桌腳。然后繼續開始工作。
某個瞬間,我突然想,同樣是臺歷,為什么我會用別的,而非這本。
目前放在我桌子上的這本臺歷,一頁紙就是一個月份的日子,然后每個日子會留有一些小的空白供人寫些備忘信息,背面是些職場雞湯和清新圖片。而被我丟掉的這本臺歷,頁面的二分之一是他們公司的活動照片,頁面底端的二分之一才是日歷,而且數字之間很擁擠,很難去寫些什么。他們更用力的地方是背面依舊充滿了公司照片。
被丟掉的這本臺歷最初設計的目的肯定是想通過臺歷來宣傳自己的公司,告訴人們我們公司活動很多,員工旋轉跳躍,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我們對前途充滿想象內心滿含開心。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臺歷就是臺歷,我們只能因為上因為臺歷上有月份天數才把這個東西放在桌子上而非因為別人公司的照片才把這東西放桌子上。
所以有時候畫蛇添足就是這樣,南轅北轍就是這樣。
難道自己公司印的臺歷就不可以有宣傳公司的圖片嗎?當然可以有。我還見過一本臺歷,它的正面就是一頁紙是一個月份的日子,留有空白供人些備忘信息,背面是公司圖片及活動介紹。這樣的臺歷我去年用了一年,每天都會在臺歷底部看到他們公司的logo。這是個聰明的做法,既讓別人用了自己家的臺歷,又很好的宣傳了自己家的品牌。
再說回到臺歷被丟到桌角的這家,我看到他們家臺歷的第一眼,只能評價一句,用力過猛。把全部力都用在我想要別人看到什么味想要別人記得什么,而沒有想過我這樣用力別人是否會喜歡。
很多人愛講用戶思維、用戶體驗、同理心,其實無非是最淺顯也是我們最不陌生的一句話——站在他人角度,顧及他人感受。顧及他人感受被提及的次數很多,原因是因為人們經常會忘記。
我想你一定會記得在大學寢室,午后犯困,你躺床上要呼呼大睡,旁邊室友卻在打電話嘀嘀咕咕聊個不停。在安靜的環境里,那個聲音在你心上劃啊劃,你馬上要爆炸。這個時候的顧及別人的感受就是不再說話或者出去打電話。
你一定也會記得在電影院里,你想要好好看場電影,旁邊的人卻塑料袋子響聲很大,吃東西聲音很大,說話聲音很大甚至拿起手機打起電話。這樣的情況不被胖揍一頓算是走了狗屎運。這個時候顧及別人的感受就是盡量安靜。
我們期待被世界溫柔以待,也要溫柔的去對待世界。
我們不喜歡被別人冒犯,就要注意自己怎么才不會去冒犯別人。
我們想要讓別人喜歡自己,那就要想下如果自己是別人,會不會喜歡這樣的自己。
等我們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處理事情,我們就會離想要的結果更近一步。
記得我剛工作的時候,一次出差回來的路上,我的主管跟我說做校園宣講不要只想著自己要怎么講,要多想想這樣講別人是否喜歡,你要有個意識,顧及他人感受。
后來很多次入職培訓里,我面對一些剛從學校出來的學生,提到最多的一個觀點還是顧及他人感受。
當有天,同樣是處理一件事情,有的人嫌麻煩而不去處理,你為了解決別人麻煩而想辦法處理,這就是你跟別人不一樣的開始,而這些不一樣,一定會讓你變得更不一樣。
Ps:顧及他人感受不是犧牲個人感受。
Pps:也許不一定每次都能意識到自己顧及了別人的感受,能及時發現自己沒有做到也是一個進步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