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本學不過來,越學越迷茫
當今,學習產品,以至于學習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執著于“第一步”。而在邏輯上,“第一步”通常意味著最宏觀的定義、最基本的假設、流程中的首要任務等等。比如如下這些例子:
- 要做產品經理,先搞清楚產品的定義;
- 要向用戶介紹產品,先尋找一個切入點;
- 要做一項工作,先要有一個清晰而正確的計劃;
- 設計一款產品,先尋找目標用戶并弄清楚用戶的需求;
真的是這樣嗎?大家很關心“第一步”嗎?看看知乎以及各種問答平臺上,有多少“應該如何入門……”這類的問題就知道了。
但問題在于,在沒有做過任何一款產品的時候,產品的定義對你毫無意義;如果用戶沒有接觸過產品,就不知道哪個切入點是最好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怎么辦;還有,到底是先找到清晰的需求再開始,還是先開始并不斷驗證需求呢?
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而感到迷茫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很可能是“我自己的經驗不足,所以沒法用好”。所以大多數人的學習過程,是先準備好框架,然后再逐漸積累經驗,直到框架中的“缺失部分”被經驗逐漸彌補,才是框架真正發揮威力的時候。
當然,我們還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就是:框架層出不窮。當我們為了一個理論而積累經驗的時候,又會有其他前輩們提出新的框架,甚至這些新的框架與原有的框架完全對立。于是,我們也理所當然的“更新”我們自己的框架,然后重新開始準備經驗。
我說的這些問題,可能做過技術開發或者有技術背景的產品同學會更有體會。因為軟件方面的框架和方法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框架真的是層出不窮,每個季度、每個月、甚至每周都會有新的技術框架發布。如果說,技術框架還有一個“生產過程”的話,像產品和運營框架這種純靠腦力生產的框架,可以每分鐘、每秒都在不斷更新。
那么問題來了:框架更新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我們學習的速度。即使我們再怎么用功的學習,也無法時刻使用最好的框架。
二、問題出在哪?
回到最開始的“第一步”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就從我們尋找“第一步”開始了。因為這些“理論”的第一步,卻不是“實踐”的第一步。當我們開始做事的時候,面臨的是十分具體的問題。比如,在產品經理的課程中,提到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分析用戶需求;但卻極少有人系統的講解,如何應對別人的挑戰“這個需求不合理”?但是這個問題不解決,即使你的理念再高級,你的需求也活不過“平庸”的評審會。于是,這類問題同樣被拋到了各種問答平臺或者可以吐槽的地方——“老板居然不能理解我的方案”、“那個運營同學又提了一個奇奇怪怪的需求”等等。
所以,首先鄭重提醒:這篇內容仍然是偏總結的內容。如果你已經看到這里仍然覺得“驢唇不對馬嘴”,那就不要再浪費時間看下去了,它對你沒有幫助。
好,我們繼續。
“為什么那些牛人能夠輕松應對各種困難情況?太厲害了!去找他們學點‘經驗’吧!”你是不是經常這樣想?然后報名了各種線下學習班,并購買了各種線上課程?看看下面這個公式:
能力 = 框架 × 20% + 細節 × 80%
框架都是總結出來的,總結就意味著取共性而忽略個性(還記得“抓主要矛盾”吧)。通過總結眾多案例而形成框架,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案例的獨特之處被逐漸忽略了。而這些細節,正是“經驗”的價值所在。更嚴重的是,這些細節的缺失,將導致在實戰當中空有框架卻無從下手。那么,通過那些線上課程和線下學習班,你真的學到“經驗”了嗎?并沒有,因為他們安排課程以及對于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培訓 = 框架 × 80% + 細節 × 20%
內容是按照理論框架組織的,而細節案例的出現只是為了佐證某種觀點。對于這樣的案例選擇也很講究,必定從眾多案例中選擇那些最能支撐觀點的案例(參考“幸存者偏差”以及“光環效應”)。但是對于“初學者”,你嚴重缺少的是框架嗎?當然不是。背誦一個公式只需要5分鐘,獲得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卻需要3-5年。“學習五分鐘,練習三五年”,知道為什么總覺得高考之前那會自己像神一樣了吧?
粗略計算,這些課程只有40%對你是有用的(框架 × 20% + 細節 × 20%)。這正是你學了一個課程又一個課程,卻始終不見效、走了“第一步”就掉進坑里的根本原因。
三、那么應該怎么辦?
對于理論框架,最好的驗證就是時間。時間會幫我們積攢各種各樣的實戰案例,用來篩選層出不窮的框架。那些歷久彌新的理論框架,才是真正能夠經得起考驗的框架。而經過時間的篩選,我們真正需要學習掌握的理論框架也是屈指可數的幾個。
所以對于產品經理的學習,什么才是比較好的“第一步”?找到與你要進入的行業相關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理論,從它開始學起,就是最好的“第一步”。發現了嗎?它不是“理論的第一步”,也不是“邏輯的第一步”,而是“實踐的第一步”。
你要進入出行領域?關于聚居、村落和城邦的形成和規劃,你總要知道一下吧?你要進入金融領域?關于最原始的交換及其后來的發展就是必備知識。你要進入社交領域?社交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原始人為什么要“社交”呢?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的;而且相對于“理論第一步”來說,它們更加生動、更容易想象和理解。
那么對于其他新產生的理論框架,我們就放著不管嗎?那樣我們不是落伍了嗎?新近提出的理論框架,都是在特定的時期、由于特定的環境、站在特定的視角而產生的。只要你能抓住時期、環境和視角的特點,相信你也有同樣的能力提出類似的理論框架。
所以,當你看到又一個新的“偉大理論”的時候,一定要問:它是什么背景下產生的、用來解決什么問題、解決得好嗎、比別的辦法還要好嗎、……只有在這種時候,這些問題才是有價值,平時不要空想這些,更不要花費大量精力研究這樣提問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