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的開年熱播劇《人世間》創下了近幾年的收視新高,即使是多年不看電視對該劇也略有耳聞。
某天晚上我剛剛回家剛好演到90年代初的企業改革、國企員工下崗再就業,我就跟先生聊起了當今的行業調整、大廠裁員,其實與劇中當時的國情頗有近似之處。
當年給企業員工的“工齡買斷工資”與當今法律規定支付的協商解除補償金、當時因產業調整進行的分流與現在的行業調整,都是異曲同工。
常聽人說,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我們能做主的只有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咱們管不了,老天爺的事就更加提了。
不論是從兩年前至今的疫情,還是當下的經濟形勢,在我看來這都是老天爺的事。
我前日看到群友轉發《「央廣網評」消除職場年齡歧視“35歲門檻”是時候打破了》文中提到“有委員建議,修訂相關勞動法規,要求用工企業不得將年齡作為招聘、晉升或辭退的紅線,并在各類企業中保證一定的40歲及以上人員比例?!?/p>
暫且不說與“干部年輕化”存在偏差,在實際操作中有多少可行性,我認為企業的錄用標準這總歸還是別人的事。
那什么是我們自己能做主的事呢?如何讓中年職場人不成為邊緣人?
就像《人世間》劇中棚戶區改造,有人想的是當“釘子戶”,有人想著跟上形勢結合自身情況自己能干點什么。因為出發點不同,最后結果也不同。
在劇中秉昆學了駕駛、借錢買車,跟朋友干起了搬家。結合當下,職場中年人重新學習技能再次就業、乃至自主創業。
我們作為每一個個體既不決定是否被錄用,更不可能知道疫情何時終結,我們能做的是提升自我的反脆弱能力。
我們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結合自己過往的職場經驗、個人興趣,或者通過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至少不會成為職場里的“釘子戶”。
只要肯干實干能干,職場中年定能迎來屬于自己的職場春天,職場中年也依舊是“當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