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是個寒冷的月份,最冷的兩天是初七和初八兩天。關于這兩天的寒冷,真的是有科學依據的,科學咱們不是很懂,但有數據統計在那里為證,每年的最寒冷的日子確實是發生在這兩天。民諺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也有人說是“凍個大疙瘩”)天津話叫做“臘七臘八,凍死倆三”,(這里面的“三”要讀成“撒”才押韻,才是天津話)臘八一般在“數九”的“三九”左右,節氣的小寒時節,臘八開始做臘八粥和臘八蒜很有講究,據說這個習俗來自于佛教,這是為了紀釋迦摩尼在這一天成佛。粥在寒冷的冬日喝下去,解決“飽”的問題,也解決“溫”的問題,一碗臘八粥喝下去,肚子飽了,身體和心就都暖了。而臘八蒜從寒冷的冬日,連醋帶蒜,一直可以吃到來年的春天。也有人說,臘八節的有關儀式和風俗,其實跟釋迦牟尼成佛日紀念是牽強附會,因為臘月是個祭祀的月份,那么祭祀總要有個具體的日子,而臘八這一天擔當重任還是因為中國自己始自秦漢的古老的傳統。
如果上面的問題因為時代久遠和民俗習慣的演變說不清楚了,那所謂的過年風俗好像始于臘八這個時間節點,到現在應該能形成了通說,很多人都認為,在中國的過年的風俗里,過年的大概念始于臘八這一天,所以也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臘八這一天以后,過年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期盼,各種日程變得具體,走親訪友開始落實,不然來不及,年貨采買和各種行動開始,要不來不接。。
實際上,臘月就是舊歷的十二月,是一年的最后一個月份,大家叫臘月叫的慣了,也許不一定知道最末的這個月為什么叫做臘月,其實“臘”是“獵”的通假字,這個月份是打獵的好時節,打獵做什么呢,前文已經提到了,就是要祭祀祖先和神靈。在一年最后的時刻,祭祀并且祈禱明年的好年景。
接下來有故事的應該是臘月十六,是福建和臺灣那邊的尾牙日,這一前一后,工人和其他勞動者逐步放假回家過年,春運漸漸進入高潮。
也有人說,臘八只是個小前奏,過年至少要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因為這一天灶王爺升天,上天言好事,回宮見吉祥。這一天在北方絕大地方是“小年”,有人不承認臘月二十三日是過年總活動的開始,那么他一定不是中國人了。臘月到了二十三這一天,國人的歷法自動回到舊歷,用舊歷法一直數到正月十五以后。臘月二十四這天在南方的某處是“小年”,這一個過年,光是一個小年就有好幾個版本和好幾個日子。二十四這天,有的民諺說是“二十四,掃房子”也有的說“二十四,寫大字”,臘月里接著往下數,數到臘月三十,都有很多故事要講,可以慢慢再講,細細講來。
臘月的最重要的標志其實應該是臘梅,把過年叫做“春節”是個敗筆,也是個亮點,臘月不過去,這一年就沒有辦法結束,臘梅開放,在寒風里,也感受到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