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的《夜·思》及筆名
(文/亦濃)
1.
最近參加了幾個寫作群,幾位群友不約而同的說起我發在簡書上的《夜·思》,大家認為我這篇小詩有模仿清光緒時期的劉半農教授的《叫我如何不想她》之嫌,我覺得有必要在這里解釋一下。
《夜·思》是我有天晚上思念一位朋友有感而發,主要意境是寫在村口等待戀人約會,看到的村里夜景想到了心上人的緊張、興奮的心情。
在立黃昏先生創建的青年詩歌打卡群里第一位文友提起劉半農的《叫我如何不想她》之后,我才百度并第一次拜讀了這首特別浪漫美好的詩歌,相比之下,我的小詩實在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本想當時就在群里解釋一下的,遺憾的是群友們不斷刷屏,一直沒得機會,也記不得是哪位群友提及的,后來詩歌打卡群解散也就不了了之了。
細細分析我的《夜·思》與劉半農先生的《叫我如何不想她》確實還是有那么一點兒異曲同工之妙(大言不慚的說)。都是有重復主題,語言都比較簡單、通俗易懂,都讀起來有那么點兒樂感、可愛,都是利用景象描寫來抒發衷腸……只不過,我寫的是樸素的近景(花、鳥、蟲、小橋流水等),他寫的是浪漫的遠景(海洋、天上的云、微風、枯樹、野火等)。
在此之前從未見過,因此確實沒有去模仿他,只能說是冥冥中的某種淵源吧。
僅就名字而言,他是“半農”,半個農民,我是“亦濃”,也是農民。不得不說,有那么點兒緣分。
2.
說起“亦濃”這個筆名還有一個小故事。
剛上大一時候喜歡上一位大三的師兄,也愛好文學,學校宣傳部中秋校園征文,我寫了篇《月是故鄉明》,請他幫忙潤色,并后來在征文中獲得二等獎,初出茅廬,首發命中,很是興奮。
準備提交征文時候,就想給自己起個筆名吧,因當時喜歡他,就想到了“情深意濃”這個詞,又想到自己本就是個農民的孩子,“亦農”嘛,兩相結合就得到了“亦濃”這個筆名,至今歷時已然二十多載了。
今年六月份初入簡書,發現“亦濃”居然被搶注了,沒辦法只好啟用開在夜里的花兒,因“亦濃”已沿用二十多年甚是不舍,所以,在所有原創文中筆名均使用“亦濃”。
在簡書里還有另外一個賬號亦濃,同理,該賬號中署名為“亦濃”的均為本人原創文稿,署名為“四葉草”的則為零零后女兒所做。母女PK結果是,“四葉草”單篇閱讀量均完勝“亦濃”,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輩尚未冒頭已然被拍在了沙灘上,一喜一嘆。
答疑解惑,是以為記。
(亦濃20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