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獲得完全的自由
要活在佛性之中,就必須讓小我一剎那又一剎那地死去。失去平衡時,我們就會死去,但與此同時我們又會茁壯成長。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變動不居的,是正在失去平衡的。任何東西之所以看起來美,就是因為它失去了平衡,但其“背景”卻總呈現完全的和諧。所以,如果你只看到萬物的表象,而沒意識到作為它們背景的佛性,就會覺得萬物都在受苦。但如果你明白了這個存在的背景,就會了解受苦本身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可以擴大生命的方式。所以,我們的禪道有時會正面肯定生命的失衡性或失序性。
看就好了,別去掌控
盡管你想盡辦法要把某些人置于你的管制之下,但那是不可能的。管理別人最好的方法是鼓勵他們使壞,然后,廣義地來說,他們就會受到你的管制。給你的牛或羊一片寬敞的綠草地是管好它們的方法,對人也是一樣的道理。首先,讓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你從旁看守他們,這是“上策”。要是對他們置之不理,那是不對的,是“下下策”。“次下策”就是試圖去駕馭他們。“上上策”是看著他們,但只是看著,不存有任何想控制他們的心。
任雜念自由來去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你自己身上。在坐禪時,如果你想獲得完全的平靜,就不應該被心中出現的各種雜念困擾,應該任它們來、任它們去,然后這些雜念反而會被你所控制。
怎么樣才能達成這種努力呢?這正是禪修的秘密所在。比方說你碰到某些煩心事,要完全靜下心來打坐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拼命壓制心念,你的努力就是不正確的努力。唯一可幫助你的努力就是數息,或是把心念專注在一呼一吸上。我說“專注”,但把心念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并不是禪的真正本意。禪的本意是如物之所如去觀物的本身,讓一切自來自去。這是最廣義的把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禪修的目的在于打開我們的“小心”,所以專注是為了幫助你體現“大心”,也就是包含萬有的心。如果想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禪的真義,你就必須要先明白,坐禪時,身體為什么要保持適當的坐姿,以及心念為什么要專注在呼吸上。你應該遵循修行的法則,這樣你的修行將會愈來愈精細和謹慎。只有這個方法可以引領你,體驗到禪的無上自由。
從現在走向過去
時間都是恒常地從過去前進到現在,再從現在前進到未來。這是真的,但時間會從未來來到現在,或是從現在走向過去,這也同樣是真的。有一位禪師說過:“向東走一里就是向西走一里。”這是真正的自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尋這種完全的自由。
對禪修者而言,遵行某些規則是絕對必要的。只要有規則可循,你就擁有獲得自由的機會。對規則不屑一顧的人,可別想要有任何自由可言。我們之所以禪修,正是為了獲得完全的自由。
4 漣漪就是你的修行
盡管心上會生起漣漪,但心的本性是清凈的,就像是帶有些許漣漪的清水。事實上,水總是帶著漣漪的,漣漪就是水的修行。
坐禪時不要刻意壓抑思考,讓思考自己停止。如果有什么雜念要進入你的心,就讓它進來吧,它不會待太久的。如果你刻意停止思考,那就代表你受到它的干擾了。不要被任何事物所攪擾。
雜念看似從心的外面進來的,但事實上,雜念只是你的心所產生的漣漪,只要你不為雜念所動,它們就會逐漸平伏下來。五分鐘或頂多十分鐘,你的心就會完全平靜下來。這時候,你的呼吸會變得相當緩慢,但脈搏卻會變得快一些些。
你有“大心”還是“小心”?
修行時想要讓心平靜下來,并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很多感覺會生起,很多雜念或思緒會涌現,但它們只是你自己的心的漣漪,沒有任何東西會來自心的外部。我們一般都以為,心是一個接收自外而來的印象或經驗的器物,但這不是對心的正確理解。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心包含了一切。”當你以為有什么從外頭進來了,那只是意味著你的心上浮現什么。沒有任何在你之外的東西可以引起困擾。你心上的漣漪是你自己制造出來的,如果你讓你的心如如呈現它自身的樣子,它就會變得平靜。這樣的心稱為“大心”。
如果你的心與某種外在的事物產生連接,它就會淪為一顆“小心”,一顆有限的心。如果心不與任何其他事物有所連接,心的活動就不會有二元性,你會把為心的活動理解為只是心的漣漪罷了。大心會體驗到,一切都盡在自己一心之中。
你明白以下兩種心的差別嗎?一種是包含一切的心,一種是與外物連接的心。兩種心事實上只是同樣的東西,但因為你的了解不同而有了差別,連帶使你對生命的態度也因此一了解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用大心來看待生、老、病、死
心包含了一切,這是心的本質。盡管心上會生起漣漪,但心的本性是清凈的,就像是帶有些許漣漪的清水。事實上,水總是帶著漣漪的,漣漪就是水的修行。
談論“沒有漣漪的水”或是“沒有水的漣漪”,兩者都是荒謬絕倫的。水與漣漪合而為一,大心與小心合而為一。當你能這樣去理解你的心,你就會有安全感。你的心并不希冀任何自外而來的東西,心總是充盈的。一顆帶著漣漪的心并不是一顆充滿紛擾的心,而是一顆擴大了的心,你體驗到的一切就都是大心的表現。
大心要活動,是為了透過各種不同的經驗來擴大自身。在某種意義上,一個又一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經驗都是全新的,但另一方面來說,它們也只不過是同一個大心的延續或反復開展。
懷抱著大心,我們就會接受每一個經驗,一如我們體會到,在每塊鏡子里面看到的那張臉就是我們自己的。我們不用害怕會丟失這顆大心,它不來也不去。擁有這種體會,我們就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不會因為年老和生病而感到痛苦。因為我們把人生各方面都看作是大心的開展而加以品味,所以并不眷戀任何過度的歡樂。就這樣,我們擁有了從容自若,而正是為了擁有這種從容自若,我們才需要坐禪。
5 拔除心中的野草
早上鬧鐘鈴聲響起,你起床了,但感覺并不好。你坐立難安,而且,即使你到禪堂去,盤腿坐下來后,仍然覺得哪里不對勁。
你會這樣,是因為你的心產生了漣漪。清凈的修行是不應該有任何漣漪的。不過,不用擔心,你只管繼續打坐就好了。因為愈打坐,心的漣漪就會愈細小,而你的努力也會轉變為某些精微的感覺。
該對心中的野草滿懷感激
我們說:“拔出野草,可以為植物帶來滋養。”意思是說,拔出野草,把它埋進植物四周的土壤,就可以成為植物的養分。
所以,哪怕你修行時碰到困難,哪怕你打坐時會感受到心的漣漪,但這些漣漪本身是可以幫助你的,所以你不應該被它們攪擾。
你應該對心中的野草滿懷感激,因為到頭來,它們將會滋養你的修行。如果你體驗過心中的野草是怎樣轉變成心靈養分的話,那么你的修行就可以突飛猛進。要給我們的修行一些哲學或心理學的解釋并不難,但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對于野草如何轉變成養分的過程有親身的體驗才可以。
專注呼吸然后放掉呼吸
嚴格來說,在修行時,任何刻意的努力都是不好的,因為這會助長心產生更多的漣漪。另一方面,沒有努力,絕對的寧靜也是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必須有所努力,但又必須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忘掉自我。在這個領域,既沒有主體性也沒有客體性。
我們的心應該只是靜靜的,甚至一無所覺,而在這種一無所覺之中,任何的努力、思想或觀念都會消失。所以,我們應該鼓勵自己努力到最后一刻,直到所有努力都消失無蹤。你應該把心念集中在呼吸上,直到不再意識到自己的呼吸為止。
我們應該把這種努力永遠持續下去,但卻不應該期望可以到達忘記一切努力的境界。我們唯一應該做的,是把心念集中在呼吸上,這就是我們真正的修行方式。
這么做的話,你的努力就會愈來愈細致。剛開始時,你所做的努力是相當粗糙而不清凈的,但透過修行的力量,這種努力會變得愈來愈清凈。當你的努力變得清凈,你的身與心也會變得清凈。
這是我們禪修的方式。一旦你明白了你有清凈自己和清凈周遭的本具力量,你就能夠正確而行,能夠從你周遭的一切學習,并對周遭的一切變得友善。這就是禪修的好處。但具體的修行方法應該只管以正確的姿勢打坐,并且專注于呼吸。我們就是這樣禪修的。
6 一錯再錯也是禪
四種馬:最上等的馬、次等的馬、下等的馬,以及最下等的馬。最上等的馬光是看到鞭影,就知道主人要它跑得快或跑得慢,要它跑向左或跑向右。次等的馬跑起來跟最上等的馬一樣好,不同的是,要等到馬鞭接觸到皮膚表面才會知道主人的心思。下等的馬要等到感覺皮肉痛了才會跑,而最下等的馬則非要等到痛入骨髓才會聽話。各位可以想象后面這第四種馬有多難調教。
如果你認為禪修是為了讓你能成為上等馬,你就會有大麻煩了,因為這并非對禪的正確理解。
只要你是依照正確的方法修行,那么你是良駒或劣馬就都不重要。
最劣等的馬最好?
最下等的馬才是最有價值的。在你自身的不完美中,你會為你堅定的求道之心找到基礎。那些輕輕松松就能把打坐練好的人,通常都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掌握到禪的真實感和禪的精髓。但那些覺得禪修極為困難的人,卻會在其中找到更多意義。所以最上等的馬有時就是最下等的馬,而最下等的馬有時就是最上等的馬。
坐禪的姿勢并不是一體適用的,有些人會因為生理結構的因素無法盤腿而坐。不過,就算你不能用正確姿勢坐禪,但只要你興起真實的求道之心,一樣可以做到真切意義的坐禪。事實上,打坐有困難的人要比打坐容易的人,更容易興起真正的求道之心。
專心一意的努力
一錯再錯也可以是禪。一位禪師的生活可以說是包含了很多年的一錯再錯,這意味著他需要花許多年的時間來從事專心一意的努力。
如果你是因為身體的因素造成打坐時會疼痛或不舒服,那不妨用厚一點的蒲團,甚至不妨坐在椅子上,總之,不管怎樣,就是要繼續打坐下去。哪怕你是最下等的馬,一樣可以領悟到禪的精髓。
心情沉重?來打坐吧!
當你感到心情沉重,最好的方法就是坐下來打坐,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安撫你的創痛,沒有其他姿勢可以給予你力量去接受你的煩惱,只有坐禪的姿勢可以幫助你。采取坐禪的姿勢,你的身與心都會獲得巨大的力量,能夠依事物的如如面貌接受它們,而不管它們怡人還是不怡人。
當你感到痛苦時,最好的對策就是打坐。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你接受和解決你的煩惱。不管你是上等馬或下等馬,不管你的坐姿良好或欠佳,這些都無關宏旨。任何人都可以坐禪,而這是面對問題的方法。
當你坐在你的煩惱中央時,下面哪個要更真實呢?是你的煩惱還是你自己?透過坐禪,你會體悟到這一點。在持之以恒的修行中,經歷過一連串的順境和逆境之后,你將會體現禪的精髓,得到它的真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