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我可以帶著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在世間流浪。
——大冰
剛剛讀了大冰第三本書的第一個故事,每本書 12 個故事,因為喜歡,所以舍不得一口氣讀完,剩下的一天讀一篇。
開篇黃健翔用來描述大冰的話,就已將我打動了:
哪怕我們自己甘心安居金絲籠中,但是當我們看到那些自由的鳥兒在陽光下盡情起舞沖向藍天時,也要為它們羽翼的光輝而歡呼。
很多人喜歡大冰,大概是因為他過著我們所向往卻沒有勇氣靠近的人生。
他有很多職業,作家、電視主持、民謠歌手、老背包客、酒吧掌柜、油畫畫師、手鼓藝人、皮匠銀匠、禪宗弟子……雖然每一個職業他未必做到最優秀,但都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組成,摻雜著屬于大冰標簽的獨有的味道。
我很羨慕能和他做朋友的人,他身上仿佛有一種磁場,影響著身邊的人。讓人感受到世上有真愛,世上有真情,他有海一般的胸懷的度量,有非凡的勇氣和善良。在他的世界里,沒有職業的高低之分,人不分三六九等。
你可以在他面前肆無忌憚地高談夢想,也可以聊一些平靜如水的生活小事。
他不是俠士,不是勇者,也沒有勛攻偉績,但卻替很多個我們過著想要過卻不敢過的人生,并告訴我們一切皆有可能。
得上大學時看《北京愛情故事》,便覺得北京是個充滿煙火氣的地方。我喜歡林夏,她坦誠直率專情,她躲在出租車里偷偷哭的鏡頭我現在還清楚記得。
那時也流行汪峰的《北京北京》,里面唱著“人們在掙扎中相互告慰和擁抱,尋找著追逐著奄奄一息的碎夢……”唱得我一陣心悸,我想去,總覺得自己屬于那里。
就這樣我被一首歌一部劇騙來了。雖然來了兩年并無太大長進,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故事。不過至少來了,少了個遺憾罷。
未來在哪,毫無定數。我們都是漂泊的旅人,停靠在令我們暫且安心的避風港。
北京也許不是終點,畢竟還有好多想去的地方,還想認識很多純粹的友人,還想感受不同的人生。
不知道離下一站還有多久?在哪,和誰,會遇見誰,又錯過誰。
喜歡那部劇時候的我才 21 歲,向往漫無目地背著吉他四海為家,羨慕紋著繡花留著長發浪跡天涯。
記得大二那年暑假,放假坐火車回家,對面坐著一個長發及肩的男孩,梳著一個比我還長的馬尾辮,他眼睛不大,眼神卻柔和而堅定。
大概是長途漫漫太過無聊,
他問我:放假了?我回:嗯。
他又問我:讀大幾了?我回:讀大二了。
他說:要是他不輟學,也讀大二了。
他說完,我又抬頭細看了他一眼。
本以為他要大我五六歲,沒想到竟是同齡人。
我說我是學文學的,他便和我聊了很多文學方面的知識,尷尬的是我竟幾乎一無所知。
他是個很有才的男孩,原本上學時成績也很好,但是他說不喜歡上學,便與全世界作對,選擇了輟學去做了流浪歌手。
他背著吉他走了很多城市,幾乎遍布全國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有時路費不夠,就想辦法逃票。有時太想去一個城市,卻因囊中羞澀,買一張站票,在洗手池邊的過道上鋪點報紙睡一宿。
他花一百塊錢辦了張假的學生證,去各地旅行門票半價。
他在云南的夜市里擺地攤,被城管攆得滿街跑,有時還會遇見不好惹的街頭混混前來惹事,不得已打上一架。
他在流浪的路途中愛過一個女孩,他叫她草莓小姐,他們曾經相互嬉笑打鬧,一起計劃未來,但是最后女孩還是沒能留下,聽起來他還在想她。
……
我問他流浪的路苦不苦,他說苦呀,有一次連著三天沒有飯吃,快把他餓傻了。他什么都干,服務員、工人、賣唱……在一個城市賺夠了下一個城市的錢,便轉移地點。
當時對于年少的我,是崇拜他的。崇拜他敢于突破世俗觀,敢于遵從自己內心的意愿,敢于為自己的選擇所承擔后果,敢于無所忌憚去愛一個人。
雖然我不支持盲目輟學追求夢想的魯莽,也不期待一無所有撇家舍業的窮游,但我佩服他們常人沒有的勇氣,他們是世人中的少數人,做著我們不敢做的事,吃著我們吃不消的苦,感受著我們永遠得不到的感受,追尋我們始終無法企及的追求。
我不知道現在的他在哪,他說他特別喜歡云南,也不知道他有沒有留下,有沒有開上一家屬于自己的小店。
希望他已經過上了這樣的生活:清晨暖暖的陽光照進窗子,身邊睡著他心愛的姑娘,桌子上立著他那把古銅色的吉他。
寫著寫著就跑題了,說回大冰,我一直念叨著要去大冰的小屋坐一坐,喝兩杯酒,但又很害怕去那里,因為我怕太過期待最后會失望。
畢竟想象中的小屋的人在我心里都是重情義之人,或許身上都披了一些傷痕,但卻格外自知與堅韌。
如果有一天我見到了大冰,我一定要告訴他:
謝謝你,替那么多的我們過著想過而過不了的人生。
最后,借大冰的一句話結尾:
忽晴忽雨的江湖,祝你有夢為馬,隨處可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