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話題好像也是辯論賽的常見話題之一啊。
關于這個問題,關鍵是心態要端正。
不論是在哪的職場,很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一個工作了幾年的人在任務沒有完成的時候“哭訴”說:可是在整個過程中,我也很努力啊,也貢獻了很多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這是一種典型的非專業職場人的心態,也是剛畢業的職場新人們最容易犯的毛病。這種心態的問題在于:沒有分清個人價值與企業或者團隊需要的價值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區分清楚過程與結果孰輕孰重的問題。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既希望有一個有價值的結果,也希望有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從組織的角度來說,最有價值的不過是一個有效的結果,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論手中的任務成敗與否,你是否有成長有所得,付出多少是你自己的事情,即使對以后執行相同的任務有利,但如果當下的任務沒有得到一個有效的產出,對于組織來說,就是一種損失和資源浪費,特別是在私企,懲罰將成為這種情況下的必然結果。什么時候看重結果,什么時候看重過程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
我在前東家的市場部任職的時候,當時投了一個50萬的橋梁技術服務的工程標,技術方案+商務方案加起來做了3個白天,2個通宵。好的結果是中標了,壞的結果就是由于把控標書的最后一位人員把單價少寫了一個零,導致我們以原價的50%中標,導致直接經濟損失25萬以上。對于過程,技術團隊成長了,投標人員能力也提升了,但是結果是無法接受的。懲罰是自上而下的,從分管領導一直處罰到基層。這個時候還敢提什么我加班了2個通宵的一定會被其他人用眼神給“殺”死。
不要“自以為是”。
只有當個人價值與結果產出均有效的時候,才能爆發出1+1>2的效果,產生雙贏的局面。也只有結果有效的時候,過程才顯得更有意義。就像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他所有成功之前的經歷被稱之為傳記,而那些失敗者,他們失敗的整個過程,只能叫作經歷。
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是:失敗的結果也是結果啊,而且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你認為這個結果是失敗的,無效的,我認為他就是成功的,有價值的。這是對自己的定位問題和對結果的定義問題。
首先是定位。一個人拒絕成長的表現之一就是“拒絕”承認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員,也不愿意為組織創造價值。所以他認為的結果就不會和團隊以及企業所需要的結果有關聯性。這類人對工作結果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其實,只有明確了自己的定位,才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你的團隊、你的企業息息相關,你的每一個行動都在對除了你之外的人和事產生影響。其次是對結果的定義。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無法解決,原因就是對所要的結果不清晰。
什么才是有用的結果?
第一,客戶需求決定企業結果產出的有效性。
只有滿足客戶需求,你做的工作和行動才是有效的。所以,客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即使你所做的那一環節的任務完成了,那么結果就是沒有價值的。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論企業內外的人,其實都可以是你的客戶。
第二,問題解決,流程閉合。
事情完結的標志之一就是問題完整解決,任務流程閉合,屬于你的環節完成了,你還得跟蹤一段時間。否則,你怎么掉“坑”里的你都不知道。
第三,永遠記得,商業的本質就是盈利,什么樣的“小九九”都不如幫企業拿下了項目、節省了成本這個結果來得更有意義。
總結
從人的角度最后再說兩點:
第一, 如果你是作為管理者,結果導向是必要的,但過分關注結果而不關注團隊工作的可持續改進和下屬能力的提升,可能會導致人心離散。這點也可以作為衡量“好領導”的標準之一。
第二,作為工作的實際執行者,要明白結果是現在,過程改進才是你的未來,結果不好可能馬上就要卷包袱滾蛋,但沒有持續的過程改進優化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未來一片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