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赟秋:張廷玉為何能做三朝重臣?

安徽桐城歷來是出文人、名宦的地方,這在明清之際尤盛。就仕途來說,清代張廷玉可謂登峰造極。他為官五十多年,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倚重,最后成為清代配享太廟的唯一漢臣。

是什么讓他走得如此高遠?和他的成長經歷、人品素養有無關聯?且看本文為您揭曉。

影視劇中的張廷玉(資料圖 圖源網絡)

成長之路:努力勤春耕

張廷玉出生在京城,這天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重陽節。父親張英剛任翰林院編修,長兄廷瓚鄉試未中,正在加倍刻苦攻讀。家中書香縈回,日子雖清苦卻充實。

教育是桐城世家的頭等大事。各家既是鄉鄰,又常互為姻親,一時才俊結集,砥礪學問,堪稱盛況。張家待人寬厚,又家學淵深,大家自是心向往之,赴京科考交游,常寄居張家。

這其中,就有張廷玉的兩位表兄,成了他的啟蒙老師。一位叫劉輝祖,是明末狀元劉若宰的孫子,后來在江南鄉試中一舉奪魁。另一位叫倪渾,是明朝處州知府倪祚善的孫子,學問淹通,但屢試不中,后來耕讀自娛。

廷玉天資聰穎,加上優良的教育,進步很快,十歲就能通讀《尚書》《毛詩》。張英退朝回家,最喜溫一壺香茶,喊廷玉到跟前,給他背誦詩經中的《豳風》《無逸》等篇章。張英高興地寫道:“已通典誥兼風雅,遠勝而翁十歲時”,看來此子要勝過自己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廷玉隨父親在家鄉龍眠山游玩,一邊欣賞美景,一邊才思泉涌、佳作不斷,引得張英稱贊:“喜看玉兒剛十二,也能捉筆詠寒蓉”。

父親回朝后,廷玉留在桐城讀書。他深知開卷有益,對友人姚士陛說的“掩書微笑破疑團”,大為贊賞,覺得解疑釋惑才是讀書樂境。他在披閱書籍時,看到賞心悅目的文章,就抄錄下來,久而久之,形成了厚厚的《隨手錄》。

他讀書并不盲從,而是善于辨析。比如讀到《五柳先生傳》時,他認為并非陶淵明手筆,而是后人代作。因為文中“不慕榮利”“不汲汲于富貴”等詞,太過于刻意,真正曠達隱逸之士,反而不會說這些自夸的話。

書本之外,他也留意思考社會問題。古代社會,婦女地位低下,丈夫可以憑著“七出之條”中的任何一條,和妻子離婚,其中包括“惡疾”“無子”。廷玉就覺得很不合理,認為生病、不育已是不幸了,并非失德,作為丈夫又怎能忍心拋棄妻子呢!

京城中的父兄也很關注廷玉的成長。張英叮囑廷玉:“惟期孝友承家好,須解謙和涉世難”“江鄉遠隔重牽情,愛爾惟期寶令名”,希望廷玉珍愛名節,秉承謙和禮讓的門風。大哥張廷瓚寄詩:“寄語阿二好自愛,努力膏火勤春耕”,希望二弟趁年輕勤學習,日后能繼往開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春,在飽嘗科舉艱辛后,廷玉考中進士,并被康熙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這一年,他二十九歲。

科舉艱辛(資料圖 圖源網絡)

寬嚴相濟:不負康熙之望

入京沒兩年,父親就急流勇退,休致回鄉。他給廷瓚、廷玉留下叮囑:“惟期汝兄弟恪恭勤慎,竭蹶盡瘁”,要兄弟倆懷著恭敬之心,為國盡力。

和父兄一樣,廷玉是滿文庶吉士。他每日鉆研,廢寢忘食,滿文水平大大超過他人。三年期滿,廷玉在散館考試中拿到一等第一的好名次,授職檢討,連康熙都稱贊是張英“為翰林掌院多年,善于教習”之故,真可謂家學相承。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張廷玉奉旨入值南書房,任日講起居注官,從此在內廷晨入夜出,異常辛苦。康熙曾對近臣說:“張廷玉學問素優,在內廷供奉年久,其勤勞數倍于外廷翰林。”后來,他在禮、刑、吏部擔任侍郎時,還一直兼著內閣批本,可以說工作能力很強。

說起張廷玉的“嚴”,可真是不講情面、不怒自威。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張廷玉任會試考官。有個同僚深夜拜訪,欲語還休之間,隱含舞弊之意。張廷玉心知肚明,當著同僚的面,鋪開白紙,不動聲色地提起筆,寫了首《對月詩》:“暗室無欺古所難,四知常凜寸心安。簾前月色明如晝,莫作人間暮夜看。”

那人一看,立刻明白了。詩的大意是說雖然夜已深,但明月卻將人間善惡照得清亮著呢!這是告誡自己為官不能暗室欺心,于是只得懷慚而退。會試放榜后,不管中沒中榜,考生們都稱贊張廷玉潔己奉公,大臣們中也傳頌一時。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為吏治松弛,康熙屢加訓斥,特意將小心謹慎的張廷玉提拔為吏部左侍郎,希望他有所作為。張廷玉到任后,就痛下決心,立即整頓不正之風。

吏部有一胥吏長期舞弄文法,構陷官員,大家都敬之畏之,呼為“老虎”。張廷玉立即將其拿下,予以嚴懲。面對來說情的大小官員,他也毫不客氣,義正詞嚴,被人稱為“伏虎侍郎”。

又有一天,司官送來文件,不滿地說:“這里‘元氏縣’錯寫成‘先民縣’,應當追究府縣責任。”張廷玉拿著一看,笑著說:“如果‘先民’寫成‘元氏’,是地方錯誤。現在‘元氏’寫成‘先民’,定是書吏略添筆畫,以勒索錢財!”司官恍然大悟,查明真相后,就將書吏趕回了老家。

寬嚴相濟(資料圖 圖源網絡)

張廷玉的“寬”,在于他心系蒼生,有好生之德。

他任刑部侍郎時,赴山東查處兩千人劫案。當時普遍認為是反叛朝廷的大案,但張廷玉晝夜檢閱卷案,認定是盜案,而非叛案。

看到大家頗為不解,張廷玉說:“口供里的義勇王、飛腿將軍,不過是市井混名,不足深究!”經過審訊,除解送百余人外,未再查捕一人。一些官員替張廷玉捏把汗,擔心這放歸的數千人仍滋事生擾。張廷玉則說:“如果為避免隱患,就濫殺無辜、草菅民命,這實非刑律本意。”

他回京后,山東盜伙也果如所料,自行解散,未再生事了。

其實,張廷玉寬嚴相濟的背后,是顆澄澈如鏡的公心。康熙御賜廷玉“澄懷”二字,正是此意。

勤慎仁愛:做雍正的摯友

古時所謂“君臣一體”,是指皇帝和大臣相互信任,在多年圖治中積累了深厚情誼,密切協作,如同一個整體。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并不多見,像劉備和諸葛亮、唐太宗和魏征等,才算得上。

而雍正和張廷玉也是典型的一對。從雍正即位起,他們就朝夕相處,共同處理國計、民生、軍務等各種復雜問題。為君者明察秋毫、運籌帷幄,為臣者夜以繼日、盡忠報國。這里有三個關鍵詞,可以了解他倆的關系。

第一個關鍵詞是:“器重”。

雍正還是皇子時,有次因公事認識了張廷玉,見其氣度端重,奏報工作清晰詳盡,非常賞識,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心甚器重之”。等到雍正繼位后,政權交接,事務繁雜,便命吏部侍郎張廷玉兼學士銜,到內廷起草諭旨等工作。張廷玉每日入內,耳聽雍正口授大意,手中便落筆起草,諭旨寫得又快又好。雍正十分滿意,稱其“居心忠赤,辦事敬誠”。

繼位一個月多后,雍正便將張廷玉升為禮部尚書。當時需要舉行康熙和仁壽皇太后的喪儀、加徽號、祭祀等一系列典禮,可謂國之大典,馬虎不得。雍正親自叮囑張廷玉:“正當大禮舉行之時,朕再四考慮,非你不能勝任。”

張廷玉憑著多年學識和經驗的積累,在內外趨走、應承文稿的同時,還殫心竭慮,博考典章,把典禮辦得妥帖周全,毫無差錯,果然不負雍正的厚望。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張廷玉轉戶部尚書。上任不久,他就對多年棘手的江西、浙江等省棚民問題,詳加分析,提出建議。他認為,棚民只是墾山種麻的流徙失業者,并非不法分子。作為朝廷,一方面要挑選精干的地方官,平時安撫有方,遇事懲戒有法,另一方面編造戶冊,將有技勇或讀書向學的棚民收錄使用,從而不敢或不愿為非作歹。經過廣泛商議,朝廷制定了安輯棚民的條例,推行以后,棚民得以安居樂業,不再為亂地方。張廷玉這份建言影響深遠,也被收錄進《皇清名臣奏議》。

張廷玉還受命擔任雍正元年恩科的順天鄉試、會試大主考和殿試讀卷官,以及雍正二年正科的會試大主考、殿試讀卷官。衡文掄才,原本就是桐城張家的世職。張廷玉誠惶誠恐,不敢懈怠,以免落個不忠不孝的惡名。他在闈中細心搜閱,盡拔佳文,深孚眾望。雍正對選文也大加贊賞,認為達到了自己振興文教、倡賢育才之意。除此外,張廷玉還擔任《明史》《圣祖實錄》《大清會典》《治河方略》等總裁官。

雍正四年(1726年),張廷玉升任文淵閣大學士,仍管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事務。雍正贈詩:“還期作霖雨,為國沛殊恩。”

國恩之隆,與職責之重,相隨而至。

國恩之隆,與職責之重,相隨而至(資料圖 圖源網絡)

第二個關鍵詞是:“股肱”。股肱,是指足和手,意喻輔佐的重臣。

雍正五年(1727年),張廷玉曾患病數日。雍正對近侍說:“朕連日臂痛,你們知道嗎?”近侍們吃驚不小,趕緊詢問。雍正回答:“大學士張廷玉患病,難道不是朕臂痛嗎?”

張廷玉此時已被雍正視為左右手,并于該年晉升文華殿大學士。到了年底,雍正又賜張廷玉典鋪一所、本銀三萬五千兩,特意囑咐說:“你父親一生廉潔,沒有多少遺產。你現在身兼數職,夙夜在公。賜給你這些,只是希望你從容開支,盡心于公務,不必推辭了。”

張廷玉身在高位,更不敢懈怠。當時,蒙古的準噶爾部占據西北疆域,經常騷擾邊地安寧。為密辦軍需,張廷玉奉命創設軍機處,規范職官和奏折制度,事務繁重時,甚至要從清晨忙到深夜。

軍機處能夠高效處置軍情,機密調配物資,以至于岳鐘琪大勝準噶爾部,各省卻不知有出師運餉之事,這其中就包含了張廷玉的智慧心血。從此以后,軍機處就成為清朝的權力中樞。

雍正六年(1728年),張廷玉晉升保和殿大學士。數月后,他的肩上又多了兼管吏部事務的擔子。雍正說:“吏部考選官員,必得公正無私。想了很久,實在沒有第二個深信的大臣能擔此任。”

雍正還先后御書“調梅良弼”“贊猷碩輔”匾額贈給張廷玉,意喻輔助治國的賢良大臣。

君臣之間的這份信任,在雍正的傳位密旨上最能體現。雍正在去世前數年就寫好了密旨,要傳位給皇四子弘歷。這可是關系政權交接的大事,極重要機要,雍正只透露給了張廷玉一人!

第三個關鍵詞是:“契友”,即情投意合的好友。

多年的朝夕相處,令張廷玉深知雍正治國理政的良苦用心,經常能審時度勢,提出合理建議,被雍正采納。

比如雍正十年(1732年),山東省有不少士紳欠糧,眾臣都要求加以懲戒。而張廷玉則進言:“山東連年荒歉,情有可原,能否寬限一年?等明年還不完糧,再來議處,以昭示法外之恩。”雍正便降旨寬限三年,使得一千多名讀書人得以寬免,對于安穩人心、維護文教,起到很大作用。

再比如,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為西北用兵數年,將士勞苦,雍正特召將軍、王公、文武大臣商議:是增加兵力以早結軍務,還是遣使宣喻,曉以利害,促其醒悟?

當時,主戰者居多,要求徹底殲敵。張廷玉在分析準噶爾部人心渙散的基礎上,建議以愛養生靈、罷兵息民為重,給以自新之路。雍正帝考慮數日,最終不忍勞軍遠征,聽從張廷玉奏言,遣使宣諭,令畫清邊界、彼此相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回桐城祭父,與雍正分別數月,先后七次寫折奏報沿途民生、農業情況,并請求賑濟窮民。雍正一一用心批復,還一改封建君主高高在上的姿態,溫情地在批復中說與張廷玉“義固君臣,情同契友”,“未免每每思念,然于本分說話,又何嘗暫離寸步也。”

我們不難理解,這對君臣兼好友,在治國之志、愛民之心上,是如此接近。也正是這份恒心決心,造就了聯接康乾盛世的堅固橋梁。

造就了聯接康乾盛世的堅固橋梁(資料圖 圖源網絡)

求實求退:再扶乾隆一程

張廷玉受雍正之命,曾擔任乾隆的老師。那時,乾隆還是十二歲的皇四子。張廷玉精心講授經文要義,甚至有段時間,每天陪著皇四子,上午辦理公務,下午講讀直到傍晚。

這對師生也頗為相得。幾年下來,皇四子將諸多習作匯編為《樂善堂集》。張廷玉大加贊賞,在序言里贊揚他學習勤苦、不避寒暑,“筆力雄俊健捷”,闡明了“圣賢之精蘊”,同時又告誡他“非言之艱,行之維艱”,寄望皇四子能夠身體力行、進德修業,不要僅停留在文詞上。張廷玉回鄉祭父,皇四子也專門寫了篇《送桐城張先生暫假歸里》,稱老師“在一鄉則一鄉受其惠”,在宰輔之位則“天下受其惠”,推崇之意溢于言表。

隨著雍正的溘然長逝,張廷玉成了顧命大臣,挑起了輔佐年輕皇帝的重任。他以六十多歲的年紀,每天處理大量公務,錢糧、吏治、民政、典禮、科考、修史等國事,無一不深思熟慮、盡心盡力。

此時的乾隆,可謂血氣方剛,經過幾年熟悉朝政后,就想做些革新的舉措。而此時的張廷玉日見老邁持重,在乾隆看來,只是一個老實人,過于保守了。加上乾隆六年(1741年),左都御史劉統勛提出張廷玉親族居官人多,應予裁抑,張廷玉不得不盡量避嫌,更加如履薄冰。但對于國計民生的大事,張廷玉卻不能含糊,哪怕不得新皇帝歡心,哪怕遭到朝中新派官員的排擠。

當時,一些官員迎合乾隆,常提出看似新穎卻無法施行的主張。乾隆七年(1742年),刑部侍郎盛安奏請限田。張廷玉心知其弊多利少,趕緊上奏《罷限田議》,并在朝堂上據理力爭。

他指出,限田之議理論上能均貧富、保證家給人足,但實際卻會帶給百姓諸多危害,是“應行而實不可行之事”。他說:“田如何精準劃分好壞?以多少田為限?各地風土互異、貧富不一,非清查不知。如果查,就會騷擾百姓,胥吏也會乘機訛詐,改戶移名、互相告發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廷議后,乾隆仍在淮安府試行限田,直至一年后真如張廷玉所說,因“名雖正而難行”,不得不取消。張廷玉的眼光與氣節,由此可見一斑。

高位退休是難事(資料圖 圖源網絡)

高位退休是難事。與別人貪位戀職不同的是,張廷玉多次主動要求解職,希望讓位給年輕的賢能之士。他在《澄懷園語》中寫道:自己平生遵守父母教誨,存知足之心,沒想到中年官階榮顯,“高出云表”,深夜思之,真是汗流浹背。

在他的請求下,先后解除了戶部、吏部等兼職。但乾隆偏不讓這位年屆八旬的老師退休,覺得他雖不討喜,卻應該像“鼎彝古器”般,擺設朝中,鞠躬盡瘁。張廷玉不禁慨嘆:“一生擾攘伊誰惜”。

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張廷玉久病不愈,真的難以再參與政務了。乾隆才準許他退休回鄉。

乾隆二十年(1755年)農歷三月二十日,操勞一生的張廷玉病逝于安徽桐城。兩百多年后,他和父親張英的美德故事仍在流傳。

(本文選自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作者盧赟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247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2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36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0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4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9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87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62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0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56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55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77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6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7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8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89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16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六尺巷"和"遲到"的進士 康熙十一年(1672年)閏七月,因其父去世離館的翰林院庶吉士張英剛返回京師不久,...
    水中沚閱讀 2,944評論 47 28
  • 大學士張英的次子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祖籍安徽桐城,清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后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在張...
    悠悠千古事閱讀 1,303評論 0 0
  • 熈寧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蘇軾,謹昧萬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 臣近者不度愚賤,輙上封章言燈事...
    水鄉醉客閱讀 1,765評論 3 4
  • 如何看待數據和模型(模型為大,數據次之) 模型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抓住主要矛盾/反饋環/邏輯,來解釋和預測現實世界...
    開心粉兒閱讀 1,071評論 0 2
  • 她,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抱怨,去腐爛,早已忘記了以前的青澀的她,只能在火焰之中以刻薄護身。冷言冷語影射盡她的血液,如冷...
    Cathline閱讀 37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