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時候,我們是愛童話的。它奇妙、有趣,整個世界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會說話會痛會愛的事物,有魔法,有精靈,有各種我們希望擁有的神奇力量。
長到后,我們突然變了,開始控訴指責童話,我們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俗話有說“三歲看到老”,心理學上說人在三歲到六歲這段時間,是最初形成我們人生價值觀、情感、社交能力等等影響一生性格的重要時段。
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童話和幼兒園老師都很偉大!都是幫助我們安身立命的第一步,我們最初的價值觀,對世界的意識形成都在這個時候。這些東西,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對于我們后面的人設形成,整個人生的影響是很重要的。所以童話和幼兒園老師,都是很偉大很重要的東西。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長大后在談到“最感謝的老師”時,有的人會提到大學某老師,有的人會說高中某老師、或者小學某老師,但是幾乎沒有聽誰說過,“啊,我很感謝我幼兒園里的那個老師”。
但是我們都記得幼時聽過看過的童話,即便沒人要求我們要“背誦全文”,但是我們都還隱約記得,而且不止一個。
那么我們為什么突然不相信童話了?
因為真相。生活的真相。
1
當我們逐漸長大,面對不夠友善的生活,無處不在的“惡意”,我們忽然發現,原來童話中的城堡是畫在一塊三合板上,漫天的星辰是舞臺上面用線懸吊著的造型而已,那個曾經讓我們緊張的雷聲只是敲打晃動的鐵片,說來就來的旋風只是來回拉扯的舊布造成的,奇妙的漫天飛雪,不過是些沒人要的碎紙屑。
原來水冰月是一個具體的人畫出來的,而他并沒有“代表月亮消滅你”的能力;藍精靈的村子并不存在,木頭娃娃不會像匹諾曹一樣活過來,下水道里沒有忍者神龜,大卡車就是大卡車,無論你怎么撩它,它都不能變形成擎天柱;動物園猴山里的猴子,跟齊天大圣沒有親戚關系,而且沒有一個見過金箍棒。
你還會發現你不會去親吻一只青蛙,等他變成王子,也沒有什么魔龍,妖怪,所謂的魔咒其實是作者胡寫的,舞臺上的皇冠只是紙圈和廉價玻璃石頭做的,魔杖就是跟普通的木棍,什么也變不出來。只有灰姑娘,即便不信童話,至今還有人心存幻想。
退去舞臺的表演,沒有電,沒有好聽的音樂做掩護,王子可能跟公主甚至不熟,還會在微博上撕逼,可剛才他們還抱在一起親吻呢。前一秒兇殘的大灰狼,也許正和小紅帽抱在一起談理想。
最讓我們傷心和生童話氣的,就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可這些的確是我們看到的真相!
在我們知道真相后,我們沒有惱羞成怒地去砸掉電視,撕毀兒童劇的票根,燒掉書柜里的童話故事,只是我們開始變得不再相信童話,甚至不再去了解它,以一敵百的誤會株連了好多好多真正的童話。
2
我們對童話的簡單印象,一般都是頌揚真善美,懲罰假惡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我們為什么認為童話里都是騙人的,通常是因為童話常會配一個充滿希望的快樂結局,而生活并不都是如此。但是童話真的是這樣的嗎?是不是我們誤會了?
到底什么是童話?
一個非生活本身形式的世界。童話是我們所有拒絕長大的人,幻想的精神樂園。千里靴、聚寶盆、智慧花、飛行毯、風火輪、順風耳……精靈、妖精、魔法。在這個世界里,我們突破人類自身的局限,一切都充滿了不可能,和超級強大的幻想力。可是越長大,這個能力也喪失的越多。
我覺得童話,其實就是被包裝的現實。它用一種被童趣包裝過的,委婉而又奇幻的方式,講述我們經歷過或者還沒有經歷過的,我們已經想到或者根本沒有想到的情感。經歷過和已經想到的,童話用更有想象力的方式陪我們重溫;沒有想到和沒有經歷過的,童話通過幽默給我們啟發。
童話的英語fantasy tale,是「幻想故事」的意思。為了要照顧孩子充滿想象力的世界,這里所有的事物都被賦予了生命,萬物都有靈,都像自己一樣,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感。在真正的童話里面,不僅充滿了社會倫理、價值觀、世態炎涼的諷刺,里面的動物、小精靈都是在像我們人類一樣的社會秩序里生活。
童話里特殊的無障礙空間概念和時間概念,擁有一個特別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說的是任何人,也可能誰也不是,就像一個時空蟲洞,我們在現實與夢幻中穿行,而且不只是兒童的樂園,是所有人的樂園。
3
童話里最出名的就是希臘的《伊索寓言》,丹麥的《安徒生童話》,英國的《王爾德童話》,以及德國的《格林童話》,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中國也有許多名副其實的童話,比如梅子涵、張天翼、鄭淵潔等人的童話。你注意我說的是童話,不是動畫片,所以喜羊羊灰太狼、大頭爸爸小頭兒子,蠟筆小新的事情咱們這里先不掰扯。
《伊索寓言》里面講的是什么?乍一看全是動物的故事,獅子老虎狼,兔子公雞還有驢,偶爾也會冒出來超現實的月亮姐姐、太陽公公。可是你知道么,這本童話,它被禁過。
最早它來到中國是在明朝的時候,由一位天主教父第一次翻譯了這本書,后來再到1837年在廣州,由一批傳教士重新翻譯,書名叫《意拾蒙引》。「意拾」其實是對伊索當時的音譯,「蒙引」是因為古時給孩子看的書稱為「蒙書」,意思就是對啟蒙期孩子的引導。雖然這時候開始《伊索寓言》已經開始出版了,但是沒多久就被禁了。
因為當時廣州清朝政府的某一個官員,拿到這本書以后,他越看越生氣,因為他覺得這幫外國人帶來的書里,那些餓狼的故事、狡猾狐貍的故事,他怎么看怎么覺得是在說自己,在諷刺和咒罵他。他一生氣,就把書給禁了。后來直到二十世紀初,這本書被再版更名為《伊索寓言》,才開始被大量流通,中國的孩子們也就開始一代一代看著這里頭的故事長大。
一個童話寓言故事,它怎么會讓一個官員覺得是在諷刺自己,我們有沒有思考,恐怕這本書里絕不止是哄小孩開心的故事那么簡單。它是有現實,有真話,而且有殺傷力的。
4
被稱為“童話法規制定者”德諾瓦利斯就認為,歷史的原初狀態就是童話的狀態,同時童話又是未來的構想,童話就是詩化的現實。區別于個別“幼稚”無營養童話,在更高級的童話里,都隱藏著這個世界的映射。只有我們認識到童話里“奇妙的真實”,才能從根本上接觸到真正的真實。
《一千零一夜》中也有不少故事揭露了中世紀阿拉伯社會的黑暗與不幸,描寫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與不滿,用奇幻的方式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真實,這就是童話的真相。《漁翁的故事》小漁翁泡嘗辛苦卻落得兩手空空,于是他滿腔義憤,怒斥了人間的不平:
“我出來奔走營生,卻發現農食的來源都己斷絕。許多粗魯愚昧之徒卻飛黃騰達,直上云霄。
《國王山魯亞爾及其兄弟的故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國王殺死了與人私通的王后以后,竟然荒唐到每夜讓宰相捉一個少女為他尋歡作樂,天一亮便把她們處死。充分暴露了國王兇狠殘暴的本性,以及愛恨之間的交替。
中國的童話作家張天翼,是非常喜歡在童話中闡述享樂縱欲主義對人性的扭曲,而且非常擅長描寫人類欲望。他的童話《大林和小林》寫一個出身貧苦又夢想過富生活的窮小子大林,果真遇到富人成了富人家的闊少爺,當夢想成真,欲望變成現實。可最后他變成一個吃飯都需要別人用棍子往下捅,跑步連烏龜、蝸牛都比不過的廢物,漠不關心自己窮苦的弟弟小林,他薄情寡義,冷酷剝削壓迫工人,面對工人的死去成了不為所動的冷血動物。最后被貪念吞噬,被欲望化身的魔鬼推到大海里,漂到全是金元寶的富翁島,再不能回來。
他的另一部童話《禿禿大王》可以看作是《大林小林》的延伸,禿禿大王是政治化了的大林,不僅擁有天下財富,還掌控了國家政權,敲剝天下,荼毒生靈只為了自己的淫樂。對于任何要反抗他的人,都會毫不猶豫鎮壓。這樣的童話可有一點點不真實?
還有一部《寶葫蘆的秘密》寫在解放后,完全就是《大林小林》的姐妹篇,一個叫王葆的新中國小學生的一個白日夢:他想得到一個寶葫蘆,寶葫蘆一開始也曾帶給他快樂,沒多久就開始是無窮無盡的煩惱。這個寶葫蘆滿足他的所有愿望,其實都是偷別人的。這個寶葫蘆,不就是我們內心欲望的具象嘛。
真正的童話,不過是以幻想開頭,用趣味包裝的解放教育的文學。一切被大人回避的問題,在這里用魔法包裝,奇幻的表達了出來,死亡、愛的痛苦、卑劣的人性……都一字不落。有時會有一個和解的結局,大多數時候是一個上升的悲劇。
5
想當年有道學家抨擊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少兒不宜”時, 歌德在 1830 年 3 月 17 日說:
“生活本身每天出現的極丑惡的場面太多了,要是看不見,也可以聽見,就連對兒童,人們也無須過分擔心一部書或劇本對兒童的影響。 日常生活比一部最有影響的書所起的作用更大。兒童的嗅覺和狗一樣靈敏,什么東西都聞得出來,特別是壞東西。書本的影響不可能比實際生活的影響更壞。
兒童身上的反兒童化特性,就促使他們對成人世界倍加關注,希望借童話的世界窺探到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充滿詩情畫意,天真純美的童話已經無法滿足多元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兒童,他們需要適應他們成長的、有思想深度有現實指向的童話。
所以真相是,這些著名的童話作者,從來都沒有回避過大人世界的真相,只是把它包裝成“詩化的真相”,在不受限制的世界里不受限制的表達。
在第一版格林童話中,長發姑娘在幾次王子的深夜造訪后,開始問巫婆為何衣服越來越緊因此巫婆知道長發姑娘已經懷孕,但在接下來的版本中修訂了這個有關性的描述,然而后續的版本在暴力方面(像是對壞人的懲罰)反而是增加了。在表面熱熱鬧鬧的童趣中,實則隱涵著非常深厚、豐富的現實寓意。
《安徒生童話》的方式不太同,里面也有悲劇與現實,但是他總是會給人們一個改進的希望,并不剖析黑暗,只是把它擺在那里,更愿意去看美好的東西。比如故事「丑小鴨」,如果她忍受忍受一直忍受,最后就是丑老鴨。忍受不了,翻墻而去,一路顛簸,來到湖上,才能成為和意識到自己不同的美,其實是更高貴的天鵝。就算你是天鵝蛋,也要越過柵欄離開鴨子群,才能找到真正欣賞你的地方,但是曾經的羞辱與困苦是真實的。
故事「美人魚」,小人魚為愛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王子卻混然不覺。最后在為愛而作出的生死抉擇中,小人魚又為了成全他人的幸福甘愿使自己化為泡沫。這里“小人魚”的悲劇命運被盡量弱化了,突出的是她對愛的執著追求,以及為愛而獻身的純潔、高尚的精神品德,只要王子對她微笑,她就忘記了腳上的疼痛,眼看著王子和別人結婚,她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為王子祝福。我們可以看到愛的犧牲,但也能看到愛的不公平。
6
最后一個,是我最想說的《王爾德童話》。就是那個說出“這個世界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的人。他一生的事跡真實超級精彩,一個天才的故事,我想放在下一期細說。他的童話常與死亡掛鉤,里面的主人公無一不經受肉體的殘酷磨難,也都在最終用死亡完成了靈魂上的完美。
如果說安徒生把童話的場景,都設定在鮮花燦爛的原野,王爾德則把場景全都設在寒風凜冽的荒野上。王爾德喜歡站在美好和邪惡的背后,從破滅中去尋找美,從美好中又去曝光邪惡。當真理的聲音劃破虛偽的天空時,安徒生教我們面對邪惡,應該好好的去保持自己真善美的心,王爾德則是教我們要懂得鑒別真實的美與丑,善與惡,撕破丑惡與世俗,他把很多在世人眼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王爾德不再重復王子與公主幸福地生活一百年的陳詞濫調,也不表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美好愿望,只用一種淡然超脫的口吻來講述悲劇,借助人物交錯的視角與眼光讓讀者聽見打魚人長長的嘆息,夜鶯最后命若游絲的歌聲,小矮人哀哀的哭泣和他的心破裂的聲音。 我就問你,中學語文課本里的《快樂王子》里,藏有同性戀愛的描述,你們誰發現了?挖個坑,下回講。
正如王爾德所說的“藝術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真實,而是復雜的美。”所以,當我們進入了那個狐貍都會說話的世界,一切就都開始充滿可能,有超現實的魔法,就有現實社會的各種真實影射。
因為它充滿了各種可能,在這個世界里,也才最接近事實真相。童話本來就具有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的功能,因為當你成人之后再去細讀,會發現如此可怕地直接接近現實。
童話是真實的,要相信童話。沒有童話的人是沒什么美感和腔調的。「小王子」說水對人的心靈是有好處的。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但這泉水卻往往在日常的繁忙中消失了。”
請再回到童話的王國,去找到我們消失的泉水,也讓我們認識到“另外一種浪漫的真實”。
「焦尾好書推薦」
了解真正的童話,也許我們該好好重新看一下這些童話了。
「焦尾下一期預告」
天才王爾德的拉風人生,還有他挑戰人性的童話故事。電影《道林·格雷》的原著作者,也是故事里的原型。他妖艷情挑、孤傲又特立獨行,說出了——“我們都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簡書作者:良木火烈的焦尾
微博@良木火烈的焦尾,分享我的生活
微信公眾號:jiaowei108 更多文章,秘密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