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沒讀李開復著的《人工智能》之前,我一直是一個享受人工智能的普通人,并且享受的樂此不疲。
如今讀了李開復著的《人工智能》后,突然間讓我從樂此不疲中驚醒,并且懂得了冷靜、深思、甚至有了緊迫感,同樣也幻想,如今人工智能真的悄悄的來臨并且逐漸普遍,那么接下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多變的世界呢?
而回答此問題前,首先我們思考一下我們了解人工智能嗎?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呢?
曾經我們以為人工智能就是一個和我們人類很相似的機器人,可是當工智能的普遍,比如人工智能撰稿、美圖秀秀、人工智能駕駛以及計算機戰勝盲人棋手;計算機深藍戰勝象棋冠軍;谷歌公司的AlphaGo輕松戰勝人類最頂尖棋手李世石。
我們還會這么認為嗎?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呢?在這本書里就對人工智能做了一個新的定義,人工智能就是一種會學習的計算程序。
而這一定義幾乎是將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等同了起來。在第三次的人工智能熱潮中,深度學習幾乎壟斷了人工智能領域里所有流行的技術方向。甚至,很多科學家都稱自己為深度學習專家,而不是人工智能技術專家。
那什么是深度學習呢?
深度學習就像我們人類的成長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求知,人工智能也一樣,它通過模擬我們人類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來強化自己。
人工智能與人類學習的不同之處在于,我們人類會疲倦,需要休息,人工智能不,它非常勤奮,而且不會覺得累,只要有一根電源、一根網線,它就可以日夜不間斷學習。
同時,我們人類學習還需要一間教室,一張書桌,人工智能則是在互聯網中的海量數據中去學習。
那么深度學習會滿足什么技術條件呢?
一? 必須有一個運算能力無比強大的計算機
二? ? 還要有海量的數據庫
滿足這兩條件后,就要把計算機要學習的海量數據,丟進一個類似于人類大腦的深度神經網絡,讓這個深度神經網絡不斷分析、總結規律,而這個過程就是深度學習。
而當下最熱門,最具代表性的深度學習就是谷歌大腦。
谷歌大腦是谷歌公司在2011年建立的深度學習框架,一共使用了16000個超級計算機處理器。
當時谷歌公司讓谷歌大腦在網上看了一千萬段視頻,然后它學會了如何從視頻中辨認一只貓。
今天,谷歌大腦已經可以幫助谷歌公司解決橫跨多個領域、幾乎所有人工智能的相關問題。
谷歌大腦是深度學習的一個代表,我們國內很多高科技企業,也已經開始紛紛建立人工智能研究團隊,計劃建立類似谷歌大腦的深度學習集群。
逐漸的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只知道計算機通過深度學習學會了什么,卻不知道它究竟掌握了怎樣的規律,也就是說我們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想的。
那么計算機會不會失控?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圖靈測試,我們安排一個人和計算機通過鍵盤和屏幕進行對話,然后讓它辨別和它對話的到底是人還是計算機。
如果這個計算機知道你在測試它,而它不想讓你知道自己會思考,假裝自己是一臺計算機,那么我們就需要想一想,到底會發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當深度學習改變了一切,它讓計算機和人類下棋的思路和人類不同,并且將人類遠遠摔在身后,當計算機知道我們在測試它而它不想讓我們測試它,知道自己在思考,那么它已經不再是一臺冷冰冰的計算機了,而是一個超級版的人工智能了。
當超級人工智能的學習再次在互聯網中學習這個世界上所有知識,那就可怕了,因為他不僅有了像人類一樣的思考,還有了比人類學習速度快無數倍的學習能力,同時又有著幾乎無限的記憶空間,那么他們會不會有朝一日成為世界主宰呢?
就像多年前風靡一時的電影《黑客帝國》,他們會不會以保護人類,而去殘害人類或者奴役人類呢?雖然在目前還屬于科幻電影,但根據摩爾定律看,在科學發展的時間緯度上呈現的加速度發展趨勢,每隔兩年人工智能就能做到我們之前以為二十年才能做的事,而人類的大腦目前還處于原始社會的思維,那么這種假設和科幻還會遠嗎?
? ? ? ? ? ? ? ? ? ? ? ? ? ? ? ? 2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威脅論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人工智能還有什么是他們做不到的呢?我們那些特質是人工智能無法代替的呢?
其實談到超級人工智能,目前只是一個假設,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人工智能威脅論不僅是少數科學家觀點,還包括很多主流派科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就是最有影響力的一位。
作為地球上少數有能力用數學公式精準描述和推導宇宙運行奧秘的人,他并不否認現代科技、商業發展中,人工智能所發揮的作用。
而他擔心的則是人工智能和人類進化不對等的問題。此外就是人工智的普及所導致的人類失業的問題。他說:“工業自動化已經讓眾多傳統制造工人失業,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可能讓事業潮,波及中產階級,最后只給人類留下修理、維護、制造人工智能設備的工作。”
而作者李開復卻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雖然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要比想象的要快,但它只限于垂直領域,比如圍棋、智慧治療、自動駕駛,而人工智能的重大的技術突破則要比預想的來的晚。
對此還有科學家認為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我們只不過是把他人性化了而已。他本質只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或者只是執行特定的任務而已。
它是究竟會不會發生,科學家門也持懷疑態度,所以未來會怎么樣,我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至今仍然無法做到的還有很多,比如情感,情感里的歡樂、憂傷、勇敢、恐懼……以及信任和尊重。
還有就是人工智能無法做到擁有自我意識,它是不會考慮自己是誰,從哪里來,但哪里去,也不會追求尊嚴和自由。
? ? ? ? ? ? ? ? ? ? ? ? ? ? ? ? 3
那么當我們了解人工智能也有不可代替性,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多變的世界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即將迎來的五大行業的變革吧!
從十八世紀三次工業革命后,使我們的生活水平、協作方式、社會結構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人工智能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那么我們已經不能只考慮科技帶來什么發展,而是考慮人工智能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結構造成什么樣的變化。比如就業。
當幾次就業革命以后,手工業被機器取代,手工勞動者變為產業工人后,人們開始有了騷動,擔心人工智能來了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讓我們失業?
可這就是必然發展的規律。作者李開復說,以短期來看,我們必須會被這種取代而陣痛,但從長期來看,其實工作崗位不會消失,而是轉變了新的形式。比如馬車被取代,馬車夫,馬車制造商大量失業,但是新興的行業創造了更多的崗位,甚至比之前要多的多。
那么哪些行業被取代呢?李開復在書中提出了“五秒鐘準則”,只要是我們的工作內容如果需要五秒鐘就能完成的就能被取代。只要一項工作內容需要縝密思考的就不容易取代。比如深度評論和人物采訪,要深度推理和歸納的工作就不容易取代。
那么即將變革的五大行業分別就是自動駕駛、智能生活、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能藝術創作。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科學家郝景芳在短篇小說《北京折疊》中描繪了一個未來的生活圖景。
在未來的世界,北京折疊成了三個不同的空間,第三空間住著五千萬底層工人,他們依靠分揀垃圾維持生活;第二層空間住著兩千五百萬個中產白領,依靠服務業獲取微博收入;第一空間則住著五百萬個當權者。
在時間經過嚴格計算和隔離,每隔一段時間折疊一次,將一個空間露出地面,每個空間互補來往;掌權者生活更精致,擁有更多的時間;底層人民只能勉強度日,擁有一點夜晚時間。
如果人工智能沒出現,那么這篇小說充其量就是個科幻小說,可現在書中的情形還離我們遠嗎?之前很多文學里大量批評社會基層被分化,被剝削和壓迫,如今他們連被壓迫的機會都沒有了。那么他們會何去何從呢?
為此作者李李開復在書中提出了一種更為積極的可能,那就是用開放心態迎接新世界。
他認為人工智能取代了人類的反復勞動,有可能是件好事,這樣就意味著人類有可能是一次整體解放。當全世界所有人不要工作還可以保證人類物質富足時,我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旅游、娛樂、享受生活,也可以從事藝術工作,做更有意義的事。你可以努力學習從基層奔到中層,也可以發現自己的優點努力讓它變現。
總之人工智能本質就是工具,究竟是合理利用工具還是被工具利用,我們現在就要擁有主權,不想被世界跌幅,那就跳出舒服圈,挑戰極限努力吧,人類……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