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兒子問我:“爸爸,這題我這樣解好像不太對,但我又不知道哪里出了錯。。。”
我這下也懵了。好久沒有碰中學數學,我甚至都有點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
我記得開根號只有正值啊?可是為甚么他這么寫似乎沒有錯呢?(因為過程似乎正確,但答案沒有錯....)
我選擇相信我的數學記憶。我說,這樣解這題不對,因為開平方根不能為負。
兒子大聲說,“老師說這樣做是對的! ”
(這里我如果要抱怨國際學校的數學教育,可能要寫上兩天兩夜。在此先把抱怨暫時擱置。。。#@¥%&*)
我去把計算器拿來,在上面按下9,再按根號鍵。各位看官都知道答案會是什么。
我說,我可能會錯,計算器不會錯吧!
這下兒子不跟我爭了。可是我要負責把他從糾結地像毛線球一樣的數學觀念中拉出來。
我說,平方根只會出現正數,所以你在這里不能用平方根這個運算符號來解這題。我們要用最笨,最根本的方式來解這題。
我把這個式子移項,變成
兒子看懂了。所以他就不再跟我爭了。
我教兒子的這段過程,讓我想到了Elon Musk說的‘第一原理思維 ’。他不止一次的提到過,他之所以能夠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來自于他對「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的思考。
什么才是「第一原理」呢?「第一原理」出自 2300 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這個大家印象里的大胡子老頭是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戰神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老師征服了思想世界,學生征服了現實世界,絕對牛的一對師徒!
亞里士多德的書中,第一原理是這樣表述的:「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從這段話中,我們大概可以想象,這里的「第一原理」相當于數學里面的公理。或者,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 ’,也就是最最根本終極的真理。
扯回解數學題目這件事。數學符號,像平方根符號,是基于最底層數學原理所衍生出來的一種工具。科學或數學大牛如愛因斯坦,會發明一些衍生工具,來簡化數學的表述,協助自己不停推導數學式,最終到達真理,并且用具有美感的方式呈現結論(想到了E=mc2嗎?)。工具,永遠不能取代究極的思考。要有真正的突破,就要放下既有的工具,思維模式或參考對象,從事物的本質開始觀察和思考,才會有新的發現和突破。
回到馬斯克。他間接地提到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第一原理思維」和「比較思維」。如今的人們當面對未知的商業領域,正遇到兒子或古人同樣的困惑。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耳邊充斥著過量信息,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往往會摒棄那些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從覆蓋在本質之上的東西入手,比如經驗,比如方法,甚至傳言。
在這個時候,「比較思維」開始盛行。而「比較思維」,也存在兩個維度。
首先是橫向比較——我既然看不見終點在哪里,但是我至少不能輸給跟我同行的人。于是我們只能不停的追逐別人的腳步。我們在教育系統制定了分數考核,這在本質上是一種比較思維,而在商業世界中我們崇尚競爭,這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比較思維。而這種競爭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而無法出現顛覆性的創新。 (想到滿街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了嗎?)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彼得·蒂爾(Peter Thiel) 的《從 0 到 1》。作者曾經是馬斯克商業上的死敵,但兩人后來握手言和,成為了合作伙伴。如今蒂爾是硅谷最著名的風險投資人。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于,蒂爾帶我們繞開了商業浮華的背后,去尋找更本質的東西。他在書中寫道:
‘重要的是,競爭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在整個社會中蔓延,扭曲了我們的思想。結果就是,盡管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實際獲得的卻越來越少,我們把自己困在了競爭中。 ’
說完橫向的比較思維,我們再來看看縱向的比較思維——基于過去經驗和歷史的比較。比如在同一個訪談中,馬斯克舉了以下這個例子:
‘比如,一些人會說,那些電池組非常昂貴,而且會一直這么貴,大概是 600 美元/千瓦時。因為它過去就是這么貴,它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便宜。那么我們從第一原理角度進行思考:電池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這些電池原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電池的組成包括碳、鎳、鋁和一些聚合物。如果我們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后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天啦,你會發現只要 80 美元/千瓦時。’
而蒂爾在書中也指出,基于過去歷史經驗的模仿也是沒有意義的:
‘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 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 佩奇或是謝爾蓋· 布林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 扎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如果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們學習。 ’
我相信,那些真正改變世界的人會出自那些運用「第一原理」進行思考的人,因為他們能透過重重的迷霧,看到事物的本質。我們眼中的那些瘋狂的人,實際上并不是真的瘋了,而是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對于一個問題能不能解決,往往基于比較思維——「這件事情沒有人做成過,所以這個家伙肯定也做不成。」而馬斯克們想的卻是——「這件事情在物理層面上是行得通的,我為什么做不成?」
于是在本質面前,一切比較變得沒有意義。就如喬布斯所言: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你身邊被你稱為「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那些并不比你聰明的人造就的。你可以改變生活,影響生活……有人認為,人生有命,你只要按照命運的安排過日子就可以了,不需要留下自己的印記。你必須拋棄這種錯誤的觀念,一旦你認識到這點,你的人生將變得不同。’
引用完了這些商業哲學家的話,我們再來聽聽奧托夏默,鼎鼎大名MIT講師,U型理論的發明者,說:
‘世界快速的變化暗示了大部分企業、政府、學校和組織都會淪入被恐懼驅動的下場.....恐懼驅動被動式的學習,特征是“下載”習慣性的思維模式....新的行為或協作模式不被人們信任....為過時的思維模式辯護會導致更加強化的習慣....除非我們能開放我們的心智、感情和和意愿,創新才有可能發生。’
我們面對舊的組織和領導模式,是不是也陷入了所謂縱向或橫向的比較呢?我們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去發現商業的第一原理,也就是客戶真正的需求,和員工在職場真正的工作動機,而只是一味地用蠻力要求自己和員工‘Try Harder! ’,我們真的能在新的商業世界中存活下來嗎?
最后,讓我向真正的終極大牛,我們的心學宗師王陽明,致上200%的敬意。咱么中國人,還是達到了智慧最高的層次 - 簡潔。
格物致知。
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