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童被不懂心理的家長誤讀為傻子
大約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心里都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那就是家長最愛念叨的那句“人家的孩子”。等我們成了家長,這個“接力棒”不知不覺間就被我們拿到手里,不由自主地對自己的孩子說:“看看人家小宇唱歌多好!看看人家園園能背好多詩?看看人家寶寶多懂禮貌”,充斥孩子耳朵的一定是“人家的孩子”。
我雖然沒有常常把“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但在內心深處卻也時時在做著比較。比如:看到人家孩子性格開朗就會馬上勤奮地教自己的孩子跟人打招呼,看到別人家?guī)准液⒆右黄鹜娴臒狒[,就鼓動自己的孩子參與進去,看到別人的孩子在親子活動中與老師的互動得體,就會想,我家的孩子性格有問題嗎?”等等,不一而足。相信許多家長也常常會被自己孩子的不完美而困擾。
今天,在家讀著名教育家瑪麗.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中第四章━成人對兒童的阻礙,“人格的替換”一節(jié)讓我如醍醐灌頂一樣豁然開朗。
書中說:萊文教授心理學實驗影片清楚的說明了這個問題,他的實驗目的是,識別來自我們一些學校的身心有缺陷的兒童和正常兒童對同一物體不同行為。這兩組兒童的年齡相仿,環(huán)境也相同。
影片中,一張長桌子,桌上放著許多不同的物體,包括我們設計的一些感官材料。
第一組兒童走進教室,他們對面前的各種物體很感興趣,很快就被吸引了,他們充滿活力并露出了微笑。對他們自己處于那么多不同的物體之中感到很高興,每一個兒童拿起一件東西就開始工作了,然后他把它放在一邊,又拿起別的東西干起來,如此重復,從一項工作到另一項工作,這一種情景。
第二組兒童走進教室,他們慢慢地走著,停下來看看四周,他們很少拿這些物體,而只是站在它們周圍懶散地站著。這是另一種情景
這兩組兒童中,哪一組是由身心有缺陷的兒童組成的,哪一組由正常兒童組成的呢?答案真的太出人意料了!
身心有缺陷的兒童是高興的,富有活力的,他們急匆匆地走動,從一件物體到另一件物體,玩每一件東西。對看這部影片的人來說,這些兒童給人的印象似乎是聰明的,因為每一人通常習慣于把做一件又一件事的活潑快樂的兒童看作是聰明的人。
然而,恰恰相反,正常兒童是鎮(zhèn)靜地走動的,他們好長一段時間站著不動,沉思地注意著一件物體。他們以驚人的方式證明,鎮(zhèn)靜和有分寸的行動,以及一種考慮周到的安排是正常兒童的標志。
萊文教授實驗的結果與普遍流行的概念是相沖突的,因為在通常環(huán)境中,聰明的兒童會像影片中身心有缺陷的兒童一樣去行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緩慢和沉思的正常兒童是有點新奇的,但他的行動受他的自我所控制,受理性所指導。這種兒童被他看到的一些外界物體激發(fā)起來,但能自由地運用他們。自我控制和有節(jié)制的活動才是有價借的。
因此,重要的是,任何兒童應該掌握自己的運動器官,而不僅僅是用某一種方式到處亂走,去感知任何東西。運動的能力受他的自我所指引,而不僅僅是由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去支配,從而引導一個兒童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物體上,這是源于兒童內部的一種現(xiàn)象。
對個人來說,用一種審慎的和沉思的方式行動實際上是正常的,它概括為一種秩序,我們可以稱之為“內在紀律的秩序”。一種內在的紀律,表現(xiàn)為一種有條不紊外部行動。當缺乏這種紀律時,個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動,而可能受他人的意志所支配,或者就傍漂泊的一樣成為外界環(huán)境影響的犧牲品。
嚇死我了,若不讀這本《童年的秘密》,我還把自家孩子定位慢熱型,內向型,或運動機能發(fā)育遲緩型,甚至懷疑孩子性格有缺陷,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原來孩子是好孩子還是聰明孩子,差點讓不懂心理學的家長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