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 中譯英練習
宋徽宗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是宋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不是個稱職的皇帝,卻是一位杰出的書畫家。
————————————————————————
我的譯文:Song huizong, the eighth emperor of North So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mperors in Song Dynasty. He is not a qualified emperor, but an outstanding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參考譯文:Emperor Huizong was the eighth and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mpero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y. Though incompetent as a ruler, he was an excellent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
學習心得:
『1』宋徽宗:徽宗不姓宋,也不叫徽宗。因此簡單粗暴地翻譯成Song Huizong是大大的不妥。事實上,徽宗是他的廟號(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而廟號在英語中并未有專有名詞與之對應,因此直接用拼音處理。
『2』省譯法:第一、二分句明顯有重疊的地方,本人在翻譯時不禁犯難,是否能直接合并翻譯呢?考慮到北宋和宋朝指代范圍不完全一致,因此在練習時還是分開翻譯。此時,夏主編表示,在不影響原文意涵及便利目標語使用者的前提下,可以把原文中需要但譯文中不需要的單詞、詞組等在翻譯中加以省略——省譯法(omission)。而本文中,宋徽宗的確是北宋著名的皇帝之一——不影響原文意思;對目標語使用者(歪果仁)而言,他們可能也不大知道宋朝還分了北宋、南宋,如果分開翻譯可能讓他們更混亂,因此可以采取省譯法!
『3』時態:闡述歷史事實的譯文一般使用一般過去時,但有時也可以用現在時態。無論用哪種時態,一定要保證前后一致!
————————————————————————
*重點* 省譯法
以下4種情況可以選用省譯法:
■01 ?省略不言而喻的詞語。
例如總理在出席音樂會之前,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譯文處理時,出席這個動詞就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可以省略處理為:The premier had a lot of work to do before (attending) the concert.
再比如 我們要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往。世界這個詞語也是不言而喻的,不必翻譯出來。譯文處理成 We must enhance our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other countries.
■02 ?省略范疇詞(category words)
我們知道中文中有很多范疇詞,比如 狀況、事業、局面等,這些詞語通常沒有實質性內容,可以省略處理。
例如:中國足球的落后狀況必須改變。
The (state of/condition of) backwardness of the Chinese football must be changed.
■03 并列成份的省略(合詞法)
我們知道在中西方的寫作中都存在于一個句子或意群中用同義詞以強調意思表達的手法。英文寫作常用成對詞,中文則是常用同一意思的四字成語或兩條同義詞。既然同義詞表達同一意思,則可以合并翻譯,無需詞對詞。
比如 His father is a man who forgives and forgets. 就可以處理成 他的父親非常寬容。
例如 他決心洗心革面、脫胎換骨。就可以處理成 He is determined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04 為了簡練表達而發生省略
最后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概括性技巧,因為最好的譯文永遠是凝練、忠實而又優雅的。很多技巧都是為了讓譯文更加簡練。
比如 她連續講了兩個小時的法語,沒有出現任何錯誤。我們可以處理成:
She has been talking in French for two hours without (making) any mistakes.
這里的動詞出現根據英文表達習慣,就可以不譯出來。
補充自2017年11月19日:關于帝號、廟號、謚號、年號、國號的區別
帝號,包括謚號、廟號、年號和尊號。
謚號,是在我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的稱號,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
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祖”、“宗”的這種用法,大體在唐朝定型。?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謚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文人可以有謚號,但不能有廟號。
尊號,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于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稱呼時習慣于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年號,是指用于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但也有以國家名(國家誕生時間)來紀念的。對明、清兩朝皇帝多以年號為稱。?國號,即國家稱號,中國古代國號就是一個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
舉個栗子:
李世民
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廟號:太宗?
尊號:天可汗(唐周邊各民族尊稱)?
年號:貞觀?
國號:唐?
————————————————————————
最后特別鳴謝南下的夏天主編,不辭勞苦,為吾等翻譯愛好者提供平臺~日后繼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