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閱讀分享《知識大融通》

主要研究科學是什么?

1.? ? ? 科學的魔力

1.1科學讓人不再盲目。

借助于科學儀器的發明,我們能更真切而詳細地探究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狀態,我們變得不再那么盲目。

1.2人是萬物之靈嗎?

這是傳統上人類對自身的定位,但隨著科學對整個自然界的探究,我們發現自己與動物相比,并不一定是占優勢的。

進化生物學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答案:天擇只能提供每一生物體必要的能力,但不事先考慮未來的需求。生物的潛能會一直進化,直到生物體在它的生態區位上達到最大程度的適應,不會再多了。

所以,每個物種,每種蝴蝶、蝙蝠、魚,包括人類,都會占據一個特殊的生態區位,每個物種也都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里。天擇只受過去歷史的影響。

1.3為何科學革命得以實現?

人類自啟蒙以來之所以能夠實現科學革命,有三種因素必不可少:

探究為止世界的無窮的好奇心;

與生俱來的將宇宙事物抽象化的一種潛能;

數學在自然科學中不合理地有效。

2.? ? ? 科學地理論和特性

2.1科學理論

我們大腦和身體器官的進化只是為了保證基因和繁衍,它們只能引導我們穿過物質世界的一小片狹隘的區域,滿足人類的原始需求。科學是對這個區域的一種突破,它讓我們對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大大超過了人類感官的范圍,也擴展了對這個物質世界的認知經驗。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采用較少的假設來描述理論,多了則是浪費了)。科學理論崇尚“節制”,它的標準是“精簡”并經得起測試。

科學是一種有組織、系統化的產業,它收集和這個世界相關的知識,并且把這些知識凝聚成可以驗證的定律和原理。

2.2科學地特性

區別科學和偽科學,可以通過它的特性來加以鑒別。科學地特性有五個:再現性、精簡性、測量法、啟發性、融通性。

2.3化約主義

化約主義是科學探索中的利器,它把對某種自然現象的解釋化約到最簡單、最直白、最通俗易懂的程度。它是一種策略,目的是幫我們尋找到一個研究得入口,然后進入到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復雜系統。科學家的最終興趣在于復雜的系統,不在簡單性,化約只是一個途徑。

把事物敲成小碎塊是有意義的,即把某個層次里的定律,融入更普遍和基本的層次,這也是化約主義。其中最有力的形態是完全融會貫通,即相信復雜的大自然背后有一些簡單而具普遍性的物理定律,其他所有的定律最終都可以簡化成這些物理定律。

3.? ? ? 科學與學術

從事科學研究得過程是艱苦的,盡管它的成果可能會吸引我們。

科學也是一種藝術,一位理想的科學家,思考起來可能像詩人那樣天馬行空,而做起事來必須像簿記人員那樣嚴謹,如果他有才華,就會有新聞記者那樣清晰犀利的寫作技巧。

科學研究就像是建房子,每個研究者都是一個砌磚的工人,從事著在別人看來枯燥無味而似乎沒有價值的工作,但對于整個學科的體系建設來說,每個人的工作其實都是重要的。

4.? ? ? 科學與心智運作

4.1尋找客觀真理的標準

后現代社會,人們傾向于認為,我們實際上不能擁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因此也就不存在絕對的客觀真理。

然而,愛德華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其實是可以得到一個客觀真理的標準。關鍵在于探究我們不太了解的心智運作過程和改善科學分析的支離破碎的方法。

4.2邏輯實證主義的失敗

“實證主義”源自歐洲,它相信唯一可靠的知識是我們對于感官經驗的精確描述,而“實用主義”源自美國,他認為真理是在行動中屢試不爽的事實。

邏輯實證主義是一般的實證主義稍加改變的產物,它以邏輯的方法和語言分析來定義科學論述中的精華,它相信,以理性獲得的知識,是人類最大的希望,也應該找到一個可以評判科學知識的標準。

它的失敗的原因在于對大腦如何運作一無所知。邏輯實證主義者重視科學思維過程,但這個過程是由復雜的心智運作組成的,觀念的形成也是復雜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