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6星期一)雪霽晴空楊玉春簡書(79)

溝通流程新感覺

《愛溝通》“對的流程”,每次讀都是稀里糊涂的,這次我靜下心來耐心地讀,方才有所感覺。

一、檢查、調(diào)對

連上源能是第一生產(chǎn)力,你跟對方溝通這個正事、要是之前,先檢查狀態(tài)。

二、傾聽

以聽為始,以傾聽來取代灌輸。

傾聽的焦點,套用點金術(shù)的框架,就是如何 、為何、幾何、奈何,主要這四個。

——問如何?

問如何,是要知道,從對方的視角,他是怎么看待這個事情的。因為,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客觀發(fā)生,每個人的主觀描述和主觀詮釋,是有很大差別的。

所以,我們必須要讓對方先去描述這件事情的案發(fā)現(xiàn)場跟經(jīng)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樣后面我們才有一個發(fā)力點,我們跟對方的溝通才使得上力。

感覺、反思:

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當初,就是因為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視角,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些,聽孩子講事情時,聽著聽著就反應強烈,后來孩子就不講了。

——如何問?

我們不是開口第一句話就給他貼標簽,罵他,這些全都是不對的。而是用敞開的心態(tài)去問他一系列的問題。

什么是敞開的心態(tài)?

敞開的心態(tài),就是你開始跟對方談話的時候,沒有先認定一些什么東西,也不能夠內(nèi)心先做結(jié)論,認定他一定怎樣怎么樣了。

所謂敞開就是沒有保持任何預設(shè)認知。相反的,是保持一顆想要了解實情跟真相的一種空杯的心態(tài)。

如果你事先帶著一種認知或給他貼標簽的心理,他能從你的表情各方面都會感覺到,你已經(jīng)在心目中給他定罪了,這種情況下,他還會很有安全感、很自在、很舒緩的去原原本本的把整個案發(fā)的經(jīng)過跟你講嗎?你都已經(jīng)認定是我干的了,那還何必跟我講一大堆。

感覺、反思:

這也以前是常犯的錯誤。標簽、吵、罵等,嚴重影響、阻礙了溝通。敞開的、不設(shè)限的心態(tài),孩子才會安全、自在、舒緩地講述經(jīng)過。這也是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為何:提問的關(guān)鍵圍繞這三個焦點。第一個就是為何。

為何主要是要了解他的動機。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他背后的理由跟他的那個感覺是什么。

感覺很多時候比理由還要來得重要。因為絕大多數(shù)時候,其實我們是先有了感覺,再去合理化這個感覺。

所以,你問他理由,更要問他感覺。就是出于什么樣的感覺,他這樣子做,然后再問他處于什么樣的理由,他這樣子做。

因為人的成長過程中,已經(jīng)被教會要做一個合理的人,所以往往就會嘗試去合理化很多的東西,所以感覺是一定要問的。

感覺、反思:

這是最容易忽視的一點。或者說,以前從沒有注意過?,F(xiàn)在知道了、明白了,再溝通時,注意這個是必須要問的。

——幾何,就是他的評判標準。

凡是涉及到他覺得怎樣算是對,怎樣算是不對,怎樣算是好,怎樣算是不好奇,怎樣叫做勇敢,怎樣叫做膽小。這種的判斷標準都是幾何。

感覺、反思:

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知道了才會理解孩子判斷標準下的行為。

——奈何,就是他主觀上他認為自己遇到的一些限制,也就是他迫于無奈,所以他只能這樣子做。

每一個人都會有他自己的無奈,但是這個無奈對別人來講可能是不成立的,可能根本是自己主觀的幻想。但對于當事人而言,在他主觀的時間,在他故事里面,他已經(jīng)講到讓自己信以為真了。因為我們知道故事的定義,就是自圓其說和重復述說到自己信以為真的一整套邏輯。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跟別人談話,跟別人講我們的局限,這個局限可能是主觀的。比如,我對這個東西很怕,或者是我們對這個東西很討厭很抗拒,然后如果對方當我們的局限不是一回事兒。那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覺得你不被接受!你覺得,我給你講我的這些局限,我是鼓起很大的勇氣的,你竟然不懂得體貼我的這種心理障礙,你只是跟我講不要在意一些什么東西!這個時候你會很不爽,再也不愿意向?qū)Ψ街v你的無奈了!

在每個人的世界里面都有他自己的銅墻鐵壁,所這種限制對旁人來講可能是虛假的,但對當事人來講是真實的。

如果我們不能夠幫對方卸載掉他的心理障礙的話,我們就沒有權(quán)利要求對方一些什么東西,因為這個東西對當事人來說都是真實的,在他的故事里面,這一切都是真實的。

反思:

關(guān)于這一點,有過體會。有一次,孩子跟我講他的限制,也就是心里的坎,我不理解,說:那有啥……,孩子就生氣地說:不跟你講了!

當時,我還很不理解,現(xiàn)在明白了,原來,那是孩子的限制,是孩子的心理障礙呀!只有幫助卸載了這個限制,才會放下心理包袱,才會是真正地“沒啥了”,孩子的生活以及跟你的溝通才會是順利了。

奈何——是關(guān)于這個局限的;

為何——是關(guān)于這個動機或邏輯推理的;

幾何——是關(guān)系到評判標準的。

主動的傾聽,是一定要聚精會神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問一系列的問題,收集一些很重要的情報,要專注主動地傾聽對方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塊的情報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你必須要解構(gòu)并且能夠還原出來。

反思:

只有專注傾聽了,才能解構(gòu)還原事實。以前往往以點帶面、斷章取義而打斷,沒有了解到事實就發(fā)揮,溝通自然就會出現(xiàn)問題。

三、如何通過提問進行傾聽,

(1)問——如何。就是事情發(fā)生的經(jīng)過。

注意給他說的過程中,不要去打斷他。聽他描述完之后,再去提問,就問得更清楚。

有些人會有選擇性記憶的傾向,而且會選擇性地放大。我們要去問對方,他的視角里面,他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這件事情是怎么一回事?是怎么發(fā)生的?讓她自己講,然后你才能知道在他的視角里面是怎么一回事,經(jīng)過是怎么樣的,他又是如何詮釋。

(2)問——為何。是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不這樣做。這里要解讀出兩個比較隱瞞的信息。

第一個是他的“幾何”,也就是他的評判標準\依據(jù)。第二個是它的“奈何”,也就是他感覺到他受到什么限制,讓他不得不這樣做。

我們知道他是如何看待這個事情之后,我們才有一個溝通的起點。

一開始建立這個溝通的起點,就是讓他根據(jù)自己的視角去描述這件事的案發(fā)現(xiàn)場,發(fā)生經(jīng)過。

奈何幾何

小孩子的一些動機,因為他們懂得比較少,思考比較簡單,所以,他們做結(jié)論和行動的時候,并不是想得非常復雜和全面的。有可能是因為他想要達到某一個結(jié)果,他又沒有更好的辦法,沒得選擇,就“不得不”如此,這是小孩子主觀世界里無奈的地方。

所以,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們對于別人的奈何,我們都覺得那個限制都不是一種限制。那種限制算不了什么,很容易解決。但是對當事人來講,那個限制是真實的,好比銅墻鐵壁,難越雷池半步。不是你想跨越就跨越的。

這就是我們必須去了解別人的主觀限制,并且接受他的限制。這有助于我們接納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是在他自己的限制的情況底下,不得不去做這樣的行為的。知道了,就不會簡單粗暴的怪罪孩子。你知道他的幾何是這個,你才知道怎樣針對他這個幾何去解決。

為什么用點金術(shù)這個框架來解構(gòu)呢?因為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跟孩子對自己述說的故事有關(guān)。為何、如何、幾何是點金術(shù)故事解構(gòu)圖里面的內(nèi)容,這次加了 奈何 這個部分。

特別是我們學了局限理論,局限理論有講,我們的瓶頸就是制約著我們不能夠有更大的發(fā)揮的關(guān)鍵部位。所以用點金術(shù)的故事結(jié)構(gòu)我們來傾聽。然后對方一邊講你就一邊去解構(gòu)。

當你這樣通過提問、旁敲側(cè)擊,并用心傾聽,你就會收集到所有跟對方做進一步溝通所需要的資料。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傾聽階段,如果你進行的非常好的話,那你的孩子應該會基于對你的一種信任,所以非常的敞開。你問什么問題,他都嘗試去回答。

反思:

這次算是明白了,如何、為何、幾何、奈何,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夠了解真相、理解孩子,才能夠耐心溝通,溝通也才會順利、有效。

在以后的生活中,在跟孩子溝通之前,都要先注意到這些方面,注意那個限制、那個瓶頸,解開限制、沖破瓶頸,讓溝通能夠順利進行,能夠有好的效果。

盼望早日實現(xiàn)兒子和我們敞開心扉,好無芥蒂的和樂交流、順暢溝通的美好愿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