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經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比如今天的……帶著24個小伙伴,我們一起去采茶,一起去插秧,這些獨屬于南方人的鄉村生活,可能是我們一輩子唯一的一次體驗。
今天出發很早,早上七點我們就吃過早飯,相比昨天,孩子們起的時間剛剛好,一路的風景極美,漫山遍野的綠色,不時點綴幾家農戶。
一個多小時的盤山路,我們到了今天的第一站:謝家茶園。
在宋代以前,古徽州地區制茶都是制作成團茶和餅茶,就是把茶葉采摘后,先放在陽光下攤曬或放在鍋中煮,然后搗碎用手工做成團狀或餅狀,再晾曬或用火烤干后貯存銷售。由于團茶、餅茶制作繁雜,且水份不易烘干,很難保存,于是在北宋嘉祐元年,謝氏—世祖彥俊公在富溪首創了“炒、揉、烘”的制茶工藝。該工藝是用柴火燒五桶鍋炒茶,而后手工在青石揉床或竹篾揉床上揉成條狀,再用竹篾編成的烘籠和焙烘以木炭烘烤制成干茶,這種制茶法,當時人稱“謝氏炒焙法”。
謝氏炒焙法的發明,淘汰了團茶、餅茶的制茶法,締造了黃山毛峰“炒、揉、烘”原始的制作工藝,后來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山毛峰傳統制茶技藝。
老謝家茶黃山毛峰茶園零星分布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深谷之中。茶樹終日與野花、森林相伴,與山泉、山雀為伍,在云霧中呼吸,在霞光中成長,得日月之精華,高山茶樹在原生態的理想環境中同生長,共繁榮。
我們到茶山,第一件事是體驗采茶。
黃山毛峰分六個等級,特級一等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一般采摘時間為3月28日前后;特級二等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帶有二葉初展,一般采摘時間為4月5日前后;特級三等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一般采摘時間為4月10日前后。一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帶有三葉初展,一般采摘時間為4月18日前后;二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帶有三葉,一般采摘時間為4月25日前后;三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一般采摘時間為4月底前后。
我們到的這個時間,采茶已經結束了,所以我們去了附近的山上去體驗整個采摘的過程,據說我們的茶是不能喝的。
背著茶簍,我們出發了,徽州的天氣很奇怪,這個梅雨理解更是,昨晚應該是剛下過雨,上山的臺階很潮濕,我們就慢慢順著臺階往前走,大家相互幫扶著,拐了彎,便是茶山。
輔導員開始講解怎樣采茶,從上往下,四周都得采摘,我突然想到以前在老家蘋果園,無論是在地里做什么,母親都會講一套工序,凡事都是需要講究的,可是我是知道的,即便如此,我們一會采摘的時候還是會只“剔腦袋”的。
采茶開始,孩子們興致很高,可是沒幾分鐘,各種蚊蟲就開始出來活動,于是我們的“嬌氣”開始醫生,輔導員的先見之明頓時給我們解決了這個小困難,茶油一抹,瞬間就好了。沒有采茶經驗,孩子們通常是扎堆采,一會這一堆同學,一會那一堆同學,我笑笑,不說話。
輔導員說,每年采茶的時候,農戶一天休息不到五個小時,早上四點就起床了,然后一天都在茶山上,早上回去還要把茶制成成品,每天就這樣重復著。
孩子們肅然起敬,開始認真采茶,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雖然云層遮住了太陽,但溫度一點都沒有下降,再加之濕氣從地下往上蒸發,每一個孩子都大汗淋漓,茶樹旁邊忙碌的身影是百合花最真實的寫照。
這一次出行,總有一些孩子讓我驚訝,岳文清的認真不僅僅是在教室里,在輪滑場,也不僅僅在文字里,而是在每一天里,每一段時光里,整個采摘的過程,他都是忙忙碌碌的。
本計劃20分鐘的采摘時間,孩子們硬是要求延長到一個小時,蚊蟲叮咬、大汗淋漓依然阻擋不了他們對新鮮事物的熱愛和向往,心性的磨礪一定不僅僅是在校園里,而應該在他們生活中每一段平凡的時光里,從剛開始的不熟悉,亂竄……慢慢地就開始有規律地采摘,一直到最后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茶簍里采摘的茶愛別的組的多,我們戲稱自己是“茶花女”。
采摘結束后,我們跟隨輔導員來到“前廳”,輔導員開始挑揀(為什么要挑揀,因為我們有的采摘的不是茶,而是把葉子都一采摘了)并且給我們講解制茶的過程,三次殺青、三次揉捻,三次烘焙,隨后我們跟隨輔導員去看師傅演示制茶的過程。
茶山之行,第一次讓孩子們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街面上好的茶葉如此昂貴的緣由。
離開茶山,我們去了今天的第二個目的地:蜀源。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安徽農村吧,到處都是水田,迎接我們的是這個村的村長,分別把我們送到三個農戶家里。
我帶了第一組,曙光部和魔法部一共八個小朋友,主人熱情的招呼我們,孩子們禮貌地回應,因為我們趕路走了一個多小時,孩子們很疲憊,主人給我們端了糖果,準備了茶葉蛋,還沏了茶,孩子們小鼻子一聞,就知道是毛峰,那個茶從采摘到殺青,到揉捻……茶香慢慢散發的過程,我們都記憶深刻,此情此景,我們都笑了。
休息之后,我們要開始做午飯了,去菜園摘菜,洗菜,剝蒜,打雞蛋,炒菜……對了,還有包餃子,一步一步,慢慢來……
擦桌子、擺碗筷、端菜……然后終于吃飯了。
真正的考驗在下午一個小時的插秧體驗。這幾天在安徽,每一天米飯都是必需品,土生土長的北方人,連小麥是什么樣的都不清楚,更別說水稻了。穿上“長靴”,開始下地。
對于北方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山,這樣的水定然是他們渴望所在,童年若是有這樣一份記憶存在腦海中,存在時光里,會在未來的某一刻溫暖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