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心理咨詢師,你一定跟我一樣,覺得這個職業很神秘,很有逼格,但是又不清楚他們具體做什么,只是在影視劇看過。下面五本書,幫你揭開心理咨詢師的神秘面紗。
NO.1 女心理師
推薦理由: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心理學小說,滿足了我對心理學的好奇。心理咨詢師賀頓每天面對許多來訪者,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方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光怪陸離的心理頑疾,這些案例類型包括家庭婚姻,親子關系,戀愛心理,創傷心理,性心理,自卑心理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問題進行全景式的展現,直擊人性復雜的內核,其中穿插了她和丈夫、情人與心理學專家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關系,以及個人悲慘的成長歷程,是一部救贖之書。賀頓在拯救他人的過程中,最終自己的心靈也被拯救。心理咨詢師就是這樣一個職業,運用專業的心理咨詢知識和體察別人的能力,幫人排憂解難,在這個過程也完善自己的內心關系。他們不是完人,也有心理創傷,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是他們卻是最會聊天的人。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案例是大芳和老松的故事, 兩人結婚多年,女兒國外讀書,老松前途無量。大芳卻很奇葩地一次次把女子帶回家,和她們親如姐妹,最后,這些人都背叛了她,和老松發生了關系。看上去,大芳是受害者,但真相是她的潛意識引導她這么做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原來,她童年時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媽媽是爸爸十個老婆中一個,而且最沒有地位。大芳和媽媽飽受欺凌,而媽媽的遺言就是:“你要做大..."大芳的理解是做大老婆,于是有了后面發生的事情,其實她每次捉將在床都有種快感,那是大老婆的既視感和道德制高點。
NO.2 精神科的故事在:游泳池
推薦理由:《精神科的故事:在游泳池》是直木獎作家奧田英朗的小說代表作,以黑色幽默方式講述了精神科醫生伊良部治愈病人的故事,應激性健康不良、手機依賴癥、持續勃起癥、強迫癥、被迫害妄想癥,這五種病都被伊良部用匪夷所思的方式一一化解。(一般來說,精神科是做藥物治療的;心理咨詢是做談話治療的,兩個職業迥然不同。但是書中的精神科醫生治愈病人的方式是心理咨詢的方法)
最吸引眼球是治療持續勃起的故事。一天,公司職員田口哲也夢見和離婚三年的妻子做愛,結果患上了持續勃起的病,藥物治療根本不起作用,他都不敢去上班了。伊良部給他出的招數是對前妻破口大罵,發泄自己抑制三年的憤怒(原來妻子出軌了,才和哲也離婚,這是哲也一直的心病)。哲也鼓不起勇氣這么做,但最后還是治好了。原來醫科大學教授騙哲也來大學,說是治療,實際上是帶著學生們研究他的勃起行為,憤怒的哲也受不了這種欺騙和侮辱,干了一架,病就好了。身體是心靈的鏡子,被壓抑太久的憤怒找到出口,持續勃起也就成了過去式。
NO.3 登天的感覺
推薦理由:岳曉東老師生動講述了他在哈佛大學所做的10個心理咨詢個案,帶你初探心理咨詢師的世界,心理咨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因為它不僅使人開心,更要使人成長,幫助人學會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煩惱,獲得“頂峰體驗”。這本書讀起來很輕松又能學到心理學知識,每個案例后面都會附上心理咨詢的知識,例如:現實療法、理性情緒療法、格式塔療法等等(不明覺厲)。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莫妮卡想從哈佛退學的故事。她之所以來到哈佛后沉迷社團而忽視學業,一度想轉學,是因為放不下對姐姐的內疚(初中時代,莫妮卡請求姐姐卡羅琳替她赴約和男生看電影,卡羅琳勉強答應,沒想到結果出車禍,從此雙腿癱瘓,人生慘淡),自己過得越好,這種內疚就越強烈。岳曉東老師鼓勵她談在哈佛大學的經歷、體驗、與之相關的經歷,尤其是過去的經歷。一邊認真傾聽一邊提問,啟發她自己分析出想從哈佛轉學的根本原因,并給予她一個安全的環境宣泄潛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將對姐姐卡羅琳的內疚說清楚,讓她在痛哭流涕中完成了自我整合。應了弗洛伊德的話,一個人特異行為的背后,必定在潛意識里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迷。
NO.4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
推薦理由:這本《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為當前美國心理治療領域的大師級人物亞龍教授的最新著作,是他寫給新一代治療師的信。他從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筆記中選取了85則建議。這本書刷新了我對心理咨詢師的認識。
心理治療師作為一個職業,有其獨特的孤獨、焦慮和挫敗感。知道太多秘密、洞察人性的他們有著疲憊的心。因為他們幾乎都是一對一地和病人長期工作,所以孤獨是毫無疑問的,雖然他們的工作需要和病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非常親密的關系,但是,這種親密關系無法代替與親人之間的深刻的愛。而一旦有病人試圖自殺或者發生醫療糾紛,治療師就會體會到沉重的挫敗感。
書中我最喜歡的章節是釋夢。亞龍醫生非常推崇在治療中使用夢作為重要的素材進行探索,他認為,夢是用視覺語言來表達病人深層次的問題,只不過,對夢的使用并不是需要治療師對夢進行正確的解釋,他采用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利用夢中的元素對當下的治療進行補充分析,從而了解病人深層次的感受或者情緒。 例如,有個病人在第一次治療之后做了一個比較復雜的夢,其中有部分情節是這樣的,病人去一家百貨公司買旅行所需要的商品,但是忘了拿一些東西,那些東西放在了地下室了,于是他下樓去拿,但是樓梯很黑,而且搖搖晃晃,他感覺很害怕...... 這個夢很長,為了盡快建立治療同盟,亞龍醫生只選取了相關的元素來分析,“旅行”,象征著治療之旅,“地下室”象征了病人內心,“害怕”是一種真實的情緒。所以這個夢是在陳述病人對于即將開始的治療感覺自己的內心沒有準備好,很害怕。通過對夢的解析,將病人的情緒揭示出來進行處理。
NO.5 ?診療椅上的謊言
推薦理由:還是亞龍教授的書。他將編劇的手法與心理咨詢完美地融合,用權欲、肉欲、背叛、欺騙、傾軋等一系列故事,探討心理治療過程中的移情與反移情、幼年經驗、心理治療的原則、如何促成來訪者最重要的改變、如何督導心理治療師的訓練等,堪稱最實用的心理咨詢臨床實戰書。此書也讓我了解到,心理咨詢師也會有普通人的情感與人格弱點,他們上當受騙也不必驚奇。
書中有個馬歇爾的63歲的資深心理治療師,他是心理醫生恩尼斯的輔導醫生,精神分析學會里的核心會員,夢想著成為國際精神學會會長。由于有童年的陰影和不安全感,他深陷名利場,最關心的是股票的行情和自己的行業前途,而婚姻卻不盡如人意——妻子出軌而自己并不知情。他甚至被同樣的人騙了兩次損失了大筆財產而不得不也尋求“心理救助”。最為諷刺的是他的“心理救助”居然來自于他學生恩尼斯的一位病人——律師卡蘿。醫生和病人的角色完成互換。
除了揭露灰色的一面,亞龍教授還在書中展示了成為心理咨詢師的正確姿勢:
身為精神科醫師,只要能力所及就會盡力治療,即使力有未逮,也會以同理心安慰患者。在這段特別的旅程中,我們擅長傾聽、照顧,并應用我們的經驗與人格特質,去幫助其他人康復、適應與自助。
最后,我想以蔬菜心理社的創始人蔬菜先生的一段話做為結尾:
心理咨詢師真心是萬能的:他要是傾聽者,又要是分析者;他要是指導者,又要是辯論者;他要是說服者,又要是反饋者,
他要會聽,會說,會同理,會熱情,會關注,會思考,
他要懂得人生大義,他要能控制脾氣,他要能壓制自己的邪欲。
他內心篤定,收入卑微(PS:待商榷),除了搞培訓。
他......
他......
他為啥沒有成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