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雜感----關于生活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生活,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我們何以有如此明亮的眼眸去“看清生活”,又何以有如此豁達的心態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真實的接地氣的生活總是伴著些許無奈。它像一個魔鬼,用冷漠的手,挖出一個又一個不懷好意的黑洞,深不見底。

我們曾試圖摩擦黑暗燃燒自己,創造一點點微弱的光——光太暗,照不亮遠方。

于是,生活漸漸變成了漫長的游走,游走于這喧囂的街道,游走于川流不息的馬路,而路太窄,擠不下夢想。

后來,我們才漸漸懂得,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眾,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劃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似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

孰不知,我們想要的狀態只是自由而已。

人生來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現實中,自由與我,總是獨來獨往。

我討厭生硬的枷鎖,太沉重,仿佛背負了整個世界,令我驚訝的是上帝何時賦予了我如此強大的力量,能夠不動聲色的背負這么多、走了這么久,日復一日、隨波逐流。

現實與記憶背道而馳,記憶變得支離破碎、有始無終

上帝總是喜歡對他百依百順的孩子嗎?如果我是個百依百順的孩子,那么我只想順從我自己,當然只有“想”而已。

生活不懂我,我亦不夠理解生活,生活是一種修行,一種境界,一種需要千錘百煉方能到達的高度。

我期望自己有“春至陋室中,無一物中萬物足”的愜意和“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逍遙,亦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不動聲色,安靜而從容,為自己而活。

如果人生真是一次航行,那我必定要做自己的船長,一帆一舵一船一目標,便是我的世界

我所理解的人生有兩種意識形態,一種是理想的人生,另一種是現實的人生。

理想的人生是三毛“無垠的撒哈拉”,是克里希的“心靈自由之路”,是梁文道的“我執”,是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亦是北島的“我不相信”,現實的人生是魯迅的“孔乙己”,是余華的“活著”,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拉近并且相信能夠拉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不遺余力。

萊蒙托夫有首詩這樣寫:一只船孤獨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生活的樣子從來和年齡無關,要做什么,該做什么,從來不應該以年齡為前提,現在的你依然可以懷揣瘋狂的夢想,可以肆意追求想要的生活,無需壓抑自己的渴望,成為別人眼中的好樣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句話很喜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

所以,生活不該是存在于別人的嘴里眼里,它該由我們自己去創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