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篇
今天是第二個月的最后一天,加上這篇公開50篇,未公開15篇,共42000余字。
第二個月,與第一個月相比,有什么變化?自己問自己。
1、第一個30天,每天的一篇功課是作業(yè),需要自己提醒;第二個月,每天的功課是習(xí)慣,不寫難受。
2、第一個月,書寫的過程還或多或少有些想要被認(rèn)可的感覺;第二個月,變得更跟隨自己的狀態(tài),即便他人不關(guān)注,不看,我還是要這樣寫;
3、感覺有點(diǎn)兒象跑步:第一個月的極限時間,第一周就到了,但跨過去需要逼迫自己;第二個月就象跑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練習(xí),極限出現(xiàn)的時間晚了些,大概是兩周三周間,而那個極限的感覺也與第一個月不同,第一個月極限是覺得沒得寫,第二個月的極限是自己知道可以寫,但會有不想寫的情緒。突破的方式就是看到,記錄,對話那個不想寫的情緒。
完成第二個月書寫,有些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再自問。
從少年時,陸陸續(xù)續(xù),一直都會用寫日記當(dāng)成自己情緒的抒發(fā)方式。
青春期很有一段時間,各種壓抑,自然的選擇是坐下來寫,有時邊寫邊哭,有時隨著憤怒力透紙背,有時情緒急于宣泄時,筆下的字龍飛鳳舞,狂亂不羈;至于當(dāng)時寫的是什么已經(jīng)不記得,很多日記也不曾留著,某個階段過了會覺得矯情,就燒了。但回頭想那些書寫的過程,自然的陪伴著我走過了那個階段,似乎每次寫完,情緒也就平復(fù)了,力量也就回來了。
再之后,過了青春期,步入各種愛恨情牽,喜歡的表達(dá)也是寫,QQ空間日記,MSN日記,微博,微信,寫賀卡,寫信。。。
只要有情緒撞擊,或者有想表達(dá)的,就是都會用文字來紀(jì)錄或抒發(fā)。
在這樣搜尋記憶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甚至對于生命中走過的人,他們送我的花也罷,禮物也罷,無論多貴重,隨著時日,都會記憶模糊,但是誰曾寫過怎樣的文字給我,打動到我,卻被我一直記得。
書寫,對于我來說是如此自然而然,卻也是被忽視了非常多年的事。覺得那不過是一種習(xí)慣的自說自話,甚至是一種可悲,因?yàn)樾枰獣鴮懘怼肮陋?dú)”以對。
直到這兩個月下來,意識到于我而言,這是最舒服,最自然的表達(dá)與連接的方式,比面對面更令我感受到人與人的連接。
昨天有人問我如果生命剩最后一天,我會做些什么?不經(jīng)思索,腦中浮現(xiàn)的答案是:其中之一一定是把我那時那刻的想法和想留下的話,寫下來。
這讓我第一次檢視,書寫的自然而然對我而言意味著什么?這個可以是接下來探索的問題。
我們可能有一個人同事朋友N年,可以常面對,卻并不見得有什么內(nèi)在的了解。但在書寫中,尤其是自由書寫的過程中,可能數(shù)篇文章就能讓你知道文字背后的這個人到底是什么樣的,在什么狀態(tài),是親近或者有距離。。。
文字里看到的不是外貌,而是心貌。文字的共鳴,是心的共鳴。
明天又是新的一個月開始了,當(dāng)然會繼續(xù)寫。除了自己寫之外,開始與伙伴一起我們自己的“轉(zhuǎn)型與蛻變”主題自由書寫群。
依舊不知,這新的起心動念之行動又會帶來什么新的際遇,但就這么開始和期待了。
“文字即魔”,這是少時就很喜歡的一個說法,但是那時常會把它解釋為:“寫出來的東西常與內(nèi)心有差距,容易影響,也容易誤導(dǎo),容易誤會”。 而今天我愿意給它新的解釋:“寫出來的文字,自有生命與使命,有其自帶魔法,不到經(jīng)年回頭再看,難以盡知其意”。
所以不必懂,語無倫次也罷,行云流水也好,只是將那些從心里流淌出來的涓涓思緒寫下來即可,就象此刻。
2016/2/28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