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和他的老師芒格,雖然都已經是90多歲高齡,仍能思維敏捷地回答股東們的問題,持續數個小時。
讓人不由得感慨,怎么他們就能一直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學習能力?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30歲就是人生一道坎,人一旦過了三十歲,無論是身材、記憶力還是學習能力都會大不如前。
客觀來說,三十多歲以后,人的體力、精力比起二十多歲時確實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是客觀的自然規律,但其實下降程度并沒有我們以為的那么夸張,甚至是可以通過鍛煉身體,規律作息,改變思維模式來克服的。
只是有很多人懶得費勁去做改變,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但也有一些人一生都在盡力維持自己的良好狀態。
鐘南山院士80多歲了,依然一身腱子肉,從疫情爆發時起就帶領團隊奮戰在抗疫一線,長期高強度工作;諾獎得主屠呦呦90多歲了,雖然退居二線,依然在研究團隊遇到棘手難題時,提供思路指導。
他們只是個例?也不一定,很多人從退休的時候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書法、繪畫、攝影、舞蹈,一樣能做出成績。
摩西奶奶原本只是一位紐約北部偏僻地區的農民主婦,70多歲開始學習繪畫,80多歲時舉辦了自己的個人畫展;在一向是年輕人聚集的B站也出現了一批爺爺奶奶級別的UP主,木雕達人盧爺爺、分享自己人生故事的江奶奶、講野生動物故事的珍奶奶等等。
你覺得自己30多歲不比從前了,還有那么多人七八十歲了仍在學習新的知識。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智商嗎?很大概率并不是,很多情況下只是思維模式的不同。
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在他的《第一性原理》這本書中,用“第一性原理”來闡述了這個問題。
第一性原理最早的提出者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曾說:在任何系統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它是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違反的一個基本的命題或假設。
李善友將“第一性原理”比喻成深埋于地下的地基,我們肉眼所見往往都是地面之上的高樓,地基雖然看不見,但它的縱深、牢固程度卻直接影響著大樓的高度和穩定性。這就是第一性原理傳達的含義。
在混沌大學的哲學思維課程中,第一性原理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與高手表現出的善于學習的能力密不可分。
01?思維模型
有一個故事,一個工廠大型設備原因不明停擺,工廠很著急,請了專家來看,專家來看了以后拿個扳手擰緊了一顆螺絲,機器就恢復正常了。修好了很開心,但專家報價1萬元,廠家就笑不出來了,明明只是擰了一顆螺絲,為什么收費這么貴?專家表示擰螺絲價值1元,找到需要擰的螺絲價值9999元,廠家這才心服口服。
雖然是一個有點夸張老套的故事,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在復雜的情況下,高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出判斷和決定。
成為高手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是練習不是隨便練的,真正有用的是“刻意練習”——為提高特定能力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
但是在開始刻意練習之前,我們需要明白練習的是什么。
很多人學習英語就是拿起一本單詞書,從第一頁abandon開始背,大部分人還沒有背完“A”開頭的單詞,就放棄了,少部分人堅持得久一些,但是即便是好不容易背完了,英語還是很大程度上用不起來。
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學習,效果卻不好,這是很多人需要面對的問題。
《萬萬沒想到》說: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并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就是模型。
高手練習的就是模型。
數學的公式和經典題型、圍棋的定式和經典棋譜、外語的語法和經典例句、編程的算法和經典案例、理論課的案例、寫作的橋段,這些都是模型。
普通的一份工作,如果不去思考這個工作背后的模式、套路、方法論,即使做了一輩子年,也只是重復前幾年而已。
麻將天天打,如果不學記牌、算牌,一直憑運氣,只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使天天打也無法成為高手。
刻意練習前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探索該領域背后的模型。
巴菲特的老師,美國著名的投資家查理·托馬斯·芒格曾說過:“人類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發展;我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的才能成為高手。”
作為一位專業投資家,芒格認為只在單一領域思考,視野將會非常狹窄,無論想做什么,都應該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他認為“投資者應該糅合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公式,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經濟等”。因為“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方式”。這就是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并運用多種思維模型,思維模型本身也是可以成長和替換的。
02?刻意練習
在擁有了多種不同的思維模型之后,我們需要把它們植入我們的大腦,并通過練習,將它們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變成自己可以隨時調用的本領。
這個過程就像練習基本功,需要持續很長的時間,即“刻意練習”。
拿學習圍棋來說,圍棋的模型就是圍棋的定式,所謂“定式”就是指按照棋譜下棋,也叫“打譜”,總之所有學習圍棋的人都一定是要學“定式”的。
雖然打譜非常復雜和繁瑣,也容易感到枯燥,但是通過反復訓練,將這些定式植入大腦,棋手在下棋時,即便不去刻意地思考,也能下意識找到最佳的落子點。
一項曾獲得了諾貝爾獎金的研究表明,國際象棋的棋手能否成為高手,最重要的標志,是該棋手在記定式和打棋譜上花費的時間,遠遠高于他和別人比賽所花的時間。
刻意練習區別于普通的練習,是在于“刻意”,普通練習通常以次數或時間為度量基準,練習了20次,堅持了1個小時等等。
在練習的初期,普通練習就能產生效果,但是在某個節點上,效果會開始不斷減弱,直至近乎消失。
這個時候,繼續練習也幾乎不會產生多少效果,例如背誦古詩詞,在反復誦讀數十遍后,就會對它非常熟悉了,之后再繼續練習,即使達到倒背如流的境界,也只是進入一種類似“自動化”的狀態,此時誦讀更多使用的是肌肉記憶,而非腦力,幾乎無法對自己產生助益。
而如果是帶有目的性地去誦讀,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聲情并茂地朗讀三次,并且三次用時相差不超過2秒”之類。
目標可以有效提高練習的效果。
練習思維模型也是一樣,就拿芒格的 “多元思維模型”來說,普通練習就是大量地漫無目的地瀏覽各科圖書,長期下去,即使在瀏覽記錄筆記,也可能完全想不起昨天記了哪些內容。
而刻意練習,可以帶著“融合、輸出知識”的目的去瀏覽,每天記下來的內容,思考有哪些與自己熟悉的內容息息相關,然后講給其他人聽,或是寫成文章在網絡上分享。
初期可能都是一些稚嫩或常見的想法,久而久之,在不斷地輸入與輸出中,思維得到鍛煉,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將會發生質變。
03?及時反饋
保證刻意練習效果,需要有一個及時反饋。
為什么呢?首先我們可以了解一下練習對我們的大腦有哪些影響。
曾有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細致研究了音樂訓練對大腦的影響,他們招募了一些音樂家和普通人,對他們的大腦分別進行了掃描,結果表明需要對左手手指進行精妙控制應用的音樂家們,在大腦皮層的各種不同部位擁有更多神經元。長期的練習改變了他們的大腦結構,讓他們的音樂演奏能力得到增強。
人們就是通過練習,激發一個又一個的神經元,然后聯結成神經網絡的,擅長不同技能的人,擁有不同的大腦神經元網絡結構。
隨著技能的熟練程度提高,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也會變得更為簡潔、高效,大腦的工作效率越高,做同樣的事情能耗反而越低,可以勝任更復雜、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練習的“內化”的過程中,無論是正確的練習,還是錯誤的練習,都會激發相應的神經元。
大多數健身教練都認為略有基礎大部分較為難帶,因為他們不像零基礎小白一樣是一張白紙,也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訓練,他們掌握了一些鍛煉知識和技巧,有的正確有的錯誤,他們自己無法分辨,但是又喜歡質疑教練的指導。
之所以錯誤的姿勢非常難以矯正,就是因為它們已經被刻印在大腦深處,在發現練習有錯誤的初期,就及時調整,是最理想的狀態。
反饋能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調整,避免錯誤的練習。
建議輸入知識后要講給別人聽,要寫出來分享,因為這樣一來能夠獲得及時反饋——對方能不能明白你的意思,表達得清不清楚,觀點有沒有說服力,是否具備知識增量等等。
專業的運動員,在練習時都有輔助人員給予及時反饋,旁觀者往往能夠看到當事人看不到的問題。
根據收到的反饋去調節自身,補足短板,是保證刻意練習效果的關鍵步驟。
總結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介紹了“第一性原理”的由來和應用,揭秘了高手善于學習的原理,其實這本書的著重點更在于基于第一性原理進行的商業創新,以哲科思維的視角分析組織和商業,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看看。
THE END
我是聶梓吟,分享原創書評,歡迎與我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