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秋葉OFFICE相關在線課程群內學員在線QQ群分享整理
關于時間,上班后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不夠用,當然還有一種困惑是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更有價值,今天要說的是比較忙的人應該如何應對時間。
遇到這種問題很多人都會去學或了解過時間管理的一些方法,比如做時間日志,比如做每天的五件要事清單,比如做緊急重要度四象限排序,比如番茄鐘訓練法,比如時間的整理術(斷舍離),比如學會授權或拒絕,比如各種GTD時間管理軟件…
普通人一遇到時間管理的問題,就會去想,是不是找到某種辦法拯救自己的時間,這就是拯救自己的生命啊。
不過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有一項讓人意外的發現,就是窮人的思維模式和缺乏時間的人內在思維模式是接近的。
先拐過去介紹一下這個牛人教師,他29歲時就因出色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50萬美元獎金,他最近寫了一本新書《稀缺:為什么擁有太少后果會很嚴重?》在9月3日發布,尚未出版就進了《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本商業書籍榜單。
這個人原來的工作是做國際扶貧研究的,他觀察到一項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他們也很難得到妥善利用,在這筆錢花完后,他們依然會陷入先前的困境。這是為什么呢?
他的研究結論很簡單:當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情況下,會引起人的認知和判斷力質量的全面下降。
我簡單解釋一下這個結論,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長期缺錢,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獲得金錢上,而且慢慢會把自己的各種遭遇的原因也歸結到缺錢這個現象上。慢慢的,人對缺錢的厭惡感或者恐懼感,會壟斷了這些人有限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上焦慮和資源管理單一化,這進一步造成個人智力和判斷力下降,進而更加難以跳出困境。
他的進一步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種資源長期稀缺(當然這種資源必須是你認為不可或缺的,否則稀缺也沒事),都會培養出“稀缺頭腦模式”,從而失去對決策需要的全面大局觀視野。
穆來納森將這種模式形象比方為“帶寬”(bandwidth)。這種模式不是聚焦,聚焦是主動的,耽于貧困是被動的。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
正好我最近寫了一篇書評《窮人為什么很難靠努力改變人生?》。聊的書是《我在底層的生活》,這本書作者是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她在1998年,為了體驗底層美國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為了確保她能真實體驗當地底層人民生活,每到一處她隱瞞自己身份,斷絕和過去朋友來往,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關注和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 然后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恰好這個案例是穆來納森研究結論的一個真實注腳。
無獨有偶,古典老師推薦過一部紀錄片叫《窮富翁大作戰》,是一群香港富翁原來認為窮人不能改變命運,是因為自己不夠不會努力,于是親自去體驗貧困區生活,結果發現,在這種環境下,為了生存,他們注意力全部被賺幾個溫飽錢所吸引,勉強有一點積累,遇到一點點麻煩就陷入困境。這些富翁不得不承認靠自己的雙手改變的命運可能微乎其微。窮人就好像就像忙碌在磨盤旁的驢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卻永遠只是一捆干草。
好了,說了這么多,
- 第一個問題:大家先聊聊窮人的思維模式,是不是很容易陷入這種“窄帶”模式?
- 第二個問題:除了貧窮這種資源,還有什么資源會讓人陷入這種“窄帶”思維模式?
這個影響你思維的事情可是比較具體的,不要以為影響你思維的是大東西,往往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佛經里面叫執念,執念多走一步就是妄念。
時間,性,能結婚的對象,為了結婚要買房子,這些事情都是。
現在可以說說時間了,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甚至是一個過度不能利用時間的人,他覺得最稀缺(或浪費)的資源就是時間。
然后在這種稀缺資源缺乏或浪費的感覺壓迫下,他的精力會越來越陷入這種單一的時間思維模式,比如
- 任何事情他都想著要充分利用時間,節約出時間
- 任何事情都想著要最大化利用好時間,不能虛度
他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獲取或者避免資源浪費上,而忽略了要更全面看待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人生。
你們說會不會這樣?太擔心自己因為某個事情做不好影響全局,然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擔心這個可能的后果上,直到預言自我實現為止?
如果陷入窄帶思維模式,你會越來越窄帶思考,你給自己的選擇會越來越少,你會發現自己總是陷入二難選擇困境,但實際上,真實的生活往往有無窮精彩的選擇。更可悲的是,知道別人有更精彩的選擇,反而會加深他的焦慮心理,然后進一步惡化他的思考模式,而不是陷入更深入的思考,跳出小格局來思考問題。
人一旦陷入小格局,思維模式就會退化,然后智力會下降,認知判斷力會下降,情商會下降,然后他可能慢慢變成那個你覺得不可理喻的人。其實最典型的就是企業家,你過去的成功理由就是你今天失敗原因。想想董明珠和雷軍的對賭,王健林和馬云的PK。
說到這里,當然不僅僅是談時間管理,但是各位開始理解我的一個意思了嗎?
越是關注時間管理技巧,越可能難以自拔,因為你的思維格局開始被局限在有限選擇上了,而真正的時間管理高手,講的是平衡。
平衡的含義是什么?是擺脫用一種思維模式來解決問題的“窄帶”模式,而不是用N種工具來提升某一種思維模式的效率。
到這里,大家應該思考到很多事情了吧?好好體會上面這句話吧。
我也知道你們會問如何破?
很簡單,我分享兩個方法,能學到就受用無窮了。也說一句,不是我本人知道毛病就一定不會犯,人在不成功時往往能看見自己的缺點,但是一旦成功會打破平衡,在移動到新平衡點過程時他還是會出現問題。這就是成長的詭異,你越成長,你越是在打破和找到平衡中尋求新的路徑,要是找到了,皆大歡喜。要是找不到,什么結果都是可能的。
- 方法一:趁著自已在資源不稀缺時多充電,多讀書,多學一些技能,多認識一些和自己不同的人。
舉一個例子,有人說秋葉老師你怎么懂那么多?我看過的書多啊,見過的人多啊,走過的城市多啊,去過的企業多啊,這些都是廣義的閱讀,通過這些閱讀打開了自己思維的局限。一個人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會提醒自己,別太執迷,要執著,但是不要執迷。
另外一個案例就是,很多大學生朋友開始跟著我學PPT/Excel/Word了。大學其實時間還是很多可以利用的階段。而職場朋友,等到工作發現PPT/Excel/Word有用,卻有沒有太多時間學,但是又不得不學。明白了嗎?如果你在資源不稀缺的時候,多學習或遭遇一些資源稀缺時會用到的技能,人脈,思維模式,多練習,到了資源稀缺時你才有武器對抗困境。
職場人覺得自己沒時間,但是你有大學生沒有的資源啊,知道是啥嗎?
就是錢啊。你可以用錢買更好的課程,更好的設備,請更好的教練,不就實現資源的互換了嗎?當然職場人還有大家說的實踐的機會。
資源是可以互換的,不能互換的一定不是資源,請記住這句話。
說到堅持閱讀,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每天花點時間讀閑書不是無用,是大用。
- 方法二:每件事都可以試著用逆向思維玩一玩
其實上面的案例也給大家一個案例了,不忙時多準備未來,忙的時候多解決現實矛盾。反過來,時間管理也可以經常逆向管理。比如過去我讀書的時候,剛上班沒有什么重要職責的時候,時間是大塊整塊的,我是無意學會了利用碎片時間做一些事情,比如利用碎片時間寫點東西,積累靈感,慢慢出了我的第一本書《超越對手-大項目售前售后的30種實戰技巧》。
現在我是大塊時間難覓,每天到處跑,即便是火車上也是不斷被QQ、手機、短信、郵件打斷的碎片時間。結果我管理時間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每周都安排封閉的時間段,至少半個小時,多則四個小時連續寫,逼自己寫長文,而不是寫碎片化微博,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保證我結構化思考能力不下降。每個月我至少寫一篇5000字以上的長文,甚至萬言書,就是為了保持自己這個能力。那保持這個能力和時間管理有什么關系?答案很簡單,如果你不刻意保持這個能力,而你又經常遇到這樣問題的挑戰,不是你解決問題的效率下降,就是你解決問題的質量下降。這都會帶來總體上的時間浪費。
而寫長文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逼你系統化深入思考一個大問題,讓你把前因后果看得比一般人透徹,這樣也可以讓你做長期決策時不會浪費時間走彎路。這個帶來的時間節約就嚇死人了,比如我做在線教育,寫文章都是一萬一萬的寫,但是想得特別清楚,一想清楚,基本上一年都不糾結我該做什么,遇到時機打仗反應特別快,特別堅決。現在很多人說自己不會寫長文,甚至1000字都寫不到,一小時千字文這是高考作文基本要求,能力不加以練習,就會退化。希望大家都記住這一點,任何能力,不常常練習,會退化。
文章版權信息
- 原文作者:秋葉
- 原文地址:http://chuansongme.com/n/686138
- 本文關鍵詞:時間管理,秘籍,窮人思維,稀缺資源,思維模式,逆向
- 版權聲明:本文由做自己的CEO團隊轉發,所有版權歸屬原作者。
推薦閱讀 ====== 請點擊藍色文字
小米品牌:圖騰化的勝利 黎萬強在《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那本手冊中提到了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這是小米營銷的三個基石,也折射出一個營銷人的心路歷程。
高效能文件歸檔管理術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是,老板就站在面前,你的文檔卻怎么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