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霧霾擋不住新春的喜氣洋洋,出發關林逛廟會。
人不太多,也許廟會眾多場分流了人氣。沒有請香,只為了看那滿樹滿樹的紅燈籠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小時候在老家,春節期間是沒有逛廟會傳統的。老家也有兩個著名的廟會,一個是農歷三月三的城隍廟會,另一個是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太昊陵伏羲祭祀,都是在草長鶯飛的時節,也許與上古傳統的“奔者不禁”有關吧。記得小學四年級,布置了一篇廟會主題的作文。城隍廟距離我的村莊大概七八公里的樣子,我和小伙伴步行去廟會,邊走邊玩,觀察路邊的野花,翻弄小河里的螺螄,半上午才能到達。其實,那個廟會最熱鬧的地方視戲臺,大人去廟會都說是去看戲。小孩子對戲曲沒興趣,就到處轉悠,弄個棉花糖,喝碗胡辣湯,買一把瓜子,也跟隨擁擠的人群去了城隍廟,對于陳設已完全沒有印象了。于是,我就把趕廟會的所見所聞事無巨細的記錄了下來,寫了足足7頁作文紙,而且落腳點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正能量滿滿啊。老師看了很高興,雖然嫌啰嗦,但還是給了95分的高分。
至于另一個太昊陵的廟會,在相鄰縣,離村莊有上百里了,不在小孩子的行動范圍內了。爺爺帶姐姐去過一次,捎回來幾個泥泥狗和可以吹出聲音的小瓶子。廟會的繁華想象一直停留在兒時的想象中。一個陽春三月,我決定要去圓一下兒時的夢想,和一個同學去了太昊陵。此時的廟會,已大不如往前,過完春節,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我們暴走龍湖,聽伏羲演八卦的傳說,弦歌臺上折柳為笛,探尋淮王的遺址。臨走,我挑選了一箱沉甸甸的泥泥狗,造型古樸而富有生活的氣息。幾次搬家,一直未曾丟棄。
聽父母說,近些年,廟會越發凋敝,它的社交貿易功能已基本被市集取代。我的外公生前是最喜歡趕會的,能在戲臺下看半天。如今,外公去世多年,基本沒人再能跑那么遠去看戲了。失去了根本,老家的廟會怕是要消亡了。
來洛陽后,每年都去廟會看看,只為喜氣洋洋的氛圍,對于廟會上的糖畫、泥人手工藝挺感興趣。在關林逛了一圈,沒見手工藝,拍了幾張石獸與燈籠相映的照片,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