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學校聯合創始人-李一諾在第二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的主題發言說過,她在麥肯錫公司參與了九年招聘工作,見到了中國和美國各名校畢業生。人們一般會以把孩子送進大學作為終點。但是她認為畢業之后進入社會才是起點。在這個過程中,她意識到,大量的教育產出和公司職業需要之間存在脫節。很多年輕人長到快30歲了,還有大量問題。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這代人,即使經過好的、哪怕是名校訓練,仍要在30歲重新長大。
“即使經歷過好的教育,仍要在30歲重新長大。”看到這句話,我心里一震,這不就是我的寫照嗎。
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回憶、反觀和總結我這30年的人生軌跡,還真琢磨出一些道道來了。曾經的一些想法或者經歷,在當時還不能知道抽離出事情本身的意義,而當人生似乎有點長度(姑且認為30歲也算有點長度了)時就能全景俯瞰到一些背后的意味來。對于我,今年30歲,的的確確是在重新長大。
其中之一,是30歲的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理解并認同了老生常談的應試教育諸多弊端。
主要是兩方面,其一,上學20年,沒學會制定計劃的能力;其二,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學習在走出校門的那一刻就結束了(雖然“終生教育”一詞大家都耳熟能詳)。
其一,我們的教育讓我學會按部就班得執行任務,而沒有學會出指定計劃的能力
“執行力”重不重要?重要,我的執行力強不強呢?我的3-18歲在學校里學會了執行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練了15年,夠強了吧。但其實并沒有,我習得的是在老師指令下按部就班的執行力,說白了就是聽話、干事。而上了大學,老師的指令沒有了,需要我自己制定成長和學習目標、計劃時,我的大腦瞬間就down掉了,不知道該做什么,該怎么做,大學四年漫無目的地度過。
大學之前我沒有發現自己有拖延癥,大學之后直到現在,我時常在拖延癥無法改變的低落和懊惱之中。
所以,去掉“執行力”之前的各種定語,我的“執行力”的確不怎么樣。而如何提高執行力,用笑來的話說就是“解鎖的鑰匙不在鎖眼上”,一項任務的完成,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制定一個不斷接近最終切實可行的計劃。制定計劃我簡直太常做了,但往往要求太高實踐起來難度很大、堅持2、3天之后就把計劃拋到腦后,想一套做一套說的就是我啊。
歸根結底,還是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以及沒有想好途中如何應對突發狀況等等。
用笑來的話說就是: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承認,自己在過去的教育里的確缺失了這部分能力的培養,承認現狀才有可能改變現狀;其次,現狀從小事開始,一步步制定完成它所需的步驟,并用實際行動對它進行檢驗和修正。這些都是提升執行力的必經過程,沒有人能夠跳過。
其二,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學習在走出校門的那一刻就結束了。
主動學習、自我學習、終生需要成長的意識,在之前20年的體制內教育里面,我并沒有沒有真正學會。人生其實在走出大學校門那一刻才真正開始,你如何認識自己他人及社會、如何看待成敗、是否清楚所長和興趣、是否堅毅地堅持你的選擇不斷改進。。。這些都是需要持續的自我教育才可以慢慢理清和踐行的。
大部分人在離開校園之后就像脫了線的風箏一樣隨風飄蕩,被生活推著過完一天又一天。這種狀態在職業生涯頭十年看不出太大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了35歲,放棄成長和主動學習的人與不斷成長和主動學習的人之間的區別就會慢慢顯現,可能最后的差別會是天壤之別。
在我工作的頭五年里,我在銀行工作,沒有興趣,沒有心智的成長,離成熟遠得很。其實我的心智從上大學那一年起到離開銀行一共九年里,基本沒有成長,換句話說這9年我錯過了很多自我進化升級的機會,現在想來也覺得很懊悔。
最近我不斷認真思考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有一天,我媽講了一個笑話讓我恍然大悟,說富翁在沙灘上曬太陽,一個漁翁路過,富翁對漁翁說自己經過多么努力的奮斗財務自由,才有此刻愜意地在沙灘曬太陽,漁翁笑笑說,你經過奮斗才過上的曬太陽的生活,我現在每天都在過啊。這個笑話我之前也聽過,但這一次,我忽然意識到了什么。
兩個人看起來都在沙灘曬太陽,但達到相同結果所經歷的成長是完全不同的,富翁在向著財務自由這個目標奮斗的過程中的種種歷練磨難成長所帶來的心智的成長是漁翁沒有的。看似殊途同歸,但其實兩個人的心智、精神可能相距甚遠。(我不是推崇要向錢看起,而是人生應該有目標,這個目標是現階段達到有困難,但仍應堅持用正確的方法長期朝目標實踐)。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與“表現型思維”的區別所在(笑來講過)
★
表現型(be-good type)
成長型(be-better type)
表現型的人通常容易自卑。
在他們的世界里,永遠希望自己處于最好的狀態。為了不去打破這種妄想——對,就是妄想——他們會刻意回避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不出丑。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并不會因為你停下了腳步,就自動保持現狀。它還是會自顧自地繼續前進,就像時間的流逝一樣,無法阻擋。
所謂的虛榮心,其實只是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比較好,至于自己是不是真的好,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這就是表現型選手的典型特質。
“表現型人格”(Be-Good Type)的人,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當前在別人面前的表現,那么,“成功”這個狀態,是他們的“選擇”,是他們的“剛需”,他們時時刻刻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得足夠好,成功這個狀態當然是最令人向往的了。
與之相對,少數“成長型人格”(Be-BetterType)的人,別人眼里好不好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變化和進步。他們知道任何學習、改變、進步,都是有個過程的,在早期的時候步履蹣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續刻意練習,就一定會有進步與變化,最終都會好起來的。
對比看來,我之前就是典型的表現型人格,凡事沒做之前就想著做到最好,然后覺得現在種種條件不成熟沒法讓我做到最好,最終不了了之。太在意自己起步晚,總臆想做成之后該是何等榮耀,早晨起來就拋到腦后。用南懷瑾先生的話說就是晚上躺下千條計,早上起來一個屁。
現在的我,正在慢慢向成長型人格轉變,不在意最開始就要做到最好,而是把注意力都收回到自己身上,腳踏實地地向著目標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