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共晴雨
我很長一段時間反感勵志,因為學生時代總是被當做標桿,成為勵志的對象。老師經常拿我教育和激勵其他人,別說同學們煩了,我自己都想堵住他的嘴。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不一樣,別人能做到的,你未必做得到;你能做得好的,其他人不一定會。所以不必比較,也不必羨慕,你要找到自己。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小學二年級,有一天吃飯不小心推翻了碗,我爸用筷子把我的手打出幾條血痕。他非常憤怒,像我做錯了天大的事,讓我記住這個情景。直到長大后,去醫院看病,我問醫生,為什么別人輕輕松松就能做到的動作,我竭盡全力都做不到?
醫生說,腦神經受損,傳達系統有了阻礙,本來就沒辦法準確做出平常人的動作,這很正常,否則你還有什么病呢?
那一刻,我心底掠過一股蒼涼,想起一句歌詞:少年被風催大,容顏未改心有疤……
我能夠一直樂觀向上,成為別人心中的雞湯,是因為爺爺一直在。爺爺去世后,男朋友繼位,將我百般寵愛于一身。他們捂住你的眼睛,給你鳥語花香,讓你相信世界溫柔,人心璀璨,仿佛所有美好都唾手可得。直到你遇到惡心的老板,自私到難以啟齒的感情,你就再也沒辦法相信雞湯有真實的力量,因為體驗告訴你,自己和光亮之間必須有一條可行的路。
只有美好體驗的人,會相信人間處處是溫柔;但如果他體會了殘忍、無知和痛苦,就不會那么認為了。雞湯只能讓他暫時忘記疼痛,仿佛瞬間有了力量,卻無法治愈內心的傷口。等那股力量散去,傷口繼續作痛,人還是會陷入迷茫、痛苦和掙扎。所以,我們要找到傷口,分析傷勢,撒藥包扎,等它慢慢痊愈。
人看清自己是很難的,直面一道道疤痕是痛苦的,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治愈,他們習慣去麻醉。這就是為什么大家都摒棄心靈雞湯,它是市場依舊很大的原因。有人雖不喝雞湯,但內心痛苦不會消退,整個人陷入無邊的黑夜和冷漠。
我們不需要雞湯,我們需要懂得。懂得自己,懂得世事,也懂得傷口,懂得它存在的意義和治愈的方法,然后被懂得。如果不能深切得了解和擁抱自己,外在的裝飾和世事的繁華,其實都跟你無關,你永遠只是個局外人。
向內看得越深,就越無所謂外界,越能坦然面對一切。我不羨慕看似擁有很多的人,我只欣賞不管在怎樣的境遇里,都能淡定從容的人。不丟失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總是內心平和、笑容可掬。
從小被老師表揚,有人嫉妒,說是因為我身體不好;后來參加比賽拿獎,有人說是評委因為身體,而給我加分;工作以后,做出的業績統統不談,就拿身體不好去做宣傳。我氣憤,苦惱,蹲在角落里哭。也曾想過,如果我沒有身體不好,是不是所有的努力就能清清白白被認可?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漸漸發現,嫉賢妒能的人比比皆是,追求功利的人比比皆是,表現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不了解你的人比比皆是,就算你足夠完美,他也會找到自認為的瑕疵來否定你,何必去計較?如果他真的那么優秀,真的那么偉大,怎么會用否定別人的價值來體現?
有一本書里引用了韓寒的一段話:“曾經很多人說我是一個大的神秘團隊流水線包裝的產物。因為我平時一個人單打獨斗慣了,覺得冤枉,就說,我連個經紀人都沒有,平時再拿多少冠軍或者書賣得多好,從來沒給媒體發過一個通稿,有團隊的人不這樣。后來明白,這世界上,看客們誰關心你的清白和委屈啊。后來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我說,是啊,我出版,有那么好的發行公司;我賽車,有那么好的車隊為我保障;我拍電影,有那么多優秀的人才和我一起工作,還有我的那么多獨立而優秀的讀者,我在乎的人們,我素不相識的朋友,他們都是我的團隊。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好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王八對綠豆,傻逼配腦癱,沒有太大意外的情況下,萬物都會自然歸位,感謝我的伯樂和船員們。”
這段話我也很喜歡——雖然我幾乎不看他的書——確認了一下,的確是他寫的,在《告白與告別》這本書里。
這段話本身沒什么問題,但“腦癱”這個詞的專業解釋是,因為腦損傷,而導致肢體的某種程度的癱瘓;不是腦子癱瘓了。如果他用“腦殘”,我不會有感覺,因為我不了解腦殘。但腦癱是醫學上的名詞,中國目前有175萬人,新生兒的發病率是千分之四;病因是早產、難產、高燒和事故,其實都是腦發育不全或腦損傷,但不代表人家智商有問題,因為沒有人那么幸運,一傷就把智商傷沒了。
腦部系統很復雜,不同區域受損,就會有不同的外部特征。腦部受損,可能會造成身體任何部位的阻礙,包括智商。但奇怪的是,我在治療過程中,在北京各大醫院里見到的腦癱患者,智力低下的人太少太少。恰恰相反,因為傷到了小腦,他們的大腦似乎更有力量。
我相信韓寒是無意的,就像不了解他的人,也像不了解我的人;因為不了解,只看到表面,所以無法準確解釋,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想當然。我只是在想,作為一個寫作者,尤其是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后,是不是更應該準確和恰當?社會對一些特殊群體已經抱有很大的誤解和偏見,多少人在努力消除這種偏見,也許你的一個用詞,就足以加深或撫平這種誤解。
因為不了解,所以輕而易舉、理所當然,又那么理直氣壯、振振有詞。我們憤怒,我們委屈,可在反擊的過程中,如果無意間傷害到其他群體和個人,那我們和那些傷害我們的又有什么區別呢?
人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和思維里,有不了解和不擅長的地方,這是難以避免的;如果我們能在傷害中慢慢覺醒,不斷提醒自己,盡可保持清醒和準確,不去傷害別人,那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已能理解傷害,也能盡力杜絕傷害,對自己本身就是一直療愈。
最好的療愈,是你知道自己為什么受傷,傷到了哪里,是什么程度;是你開始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你容許自己軟弱,擁抱自己的難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你能夠舉一反三,從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中,捕捉到他人的感受。
中國人的教育很有趣,小孩子一哭,家長根本不會關心他為什么哭,幫他理清內心的情緒;而是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停止哭泣,把所有不好的情緒都埋在心底。久而久之,內心的黑洞越來越多,而我們都習慣性地選擇視而不見。
其實勵志的本質和中國教育的本質一樣,忽略個性和差異性,定一個統一的標桿,把個體的優勢丟在角落里。勵志有一個很錯誤的部分,就是拿別人的故事,來讓自己有勇氣。事實上,勇氣和信心就在你的身體里,你要做的是,安靜下來,發現和讀懂它。
別人能專心致志、堅持到底、做出成績,不是因為他天生能吃苦、懂堅持,而是他找到了自己擅長和熱愛的東西。因為他找到了,所以不用去學習怎么努力和堅持,這份熱愛會讓他自然這樣做,而且能做到很好。而你,只看到了他的努力和堅持,便以為這是成功的秘籍。
比起努力和堅持,你應該先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最好的勵志,就是讓你明白世事,看清自己。從此,你不再去自我麻醉,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