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不僅能積累財富,還能培養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崛起和國家的昌盛,無不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
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教我們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跟我們講糧食的來之不易。從那時候起,愛惜糧食就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也使我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
從小到大,我跟姐姐都不挑食,有什么就吃什么,特別好養。爸爸的口頭禪就是:別人能吃的你就能吃。姐姐上次回憶記得有一次,我不吃掉到水里菜,可是爸爸不想浪費食物讓我吃,我倔強不吃,還理論好多,爸爸筷子一夾,放到嘴里吃了。當時還無可奈何說了一句,你看我吃了,不會死人的。我們都很少反抗父母,因為我們知道,父母都是為了子女好的。
爸爸會回憶他們小時候的苦日子,吃不飽,穿不暖,能活下來就是不錯了。因為經歷過,所以說起那些困難歲月,他會感慨萬分。爸爸經常說,憶苦思甜才能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就是到現在,媽媽也不會把剩下的飯菜倒掉,破了的衣服,縫一縫再穿,有時候我想扔掉的鞋子她也會帶回家。父母的榜樣做的好,我和姐姐從小也很懂事。
在生活上,爸爸從來不會浪費一分錢,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我們也嚴厲。但是,在學習上,爸爸很舍得,他說,學習是投資,不花本錢怎么可能?要生蛋先把雞喂好。當時說鄉下初中不好,爸爸托人還交了2000元贊助費,我進了鎮上。95年的2000元,真的很值錢。讀大學的時候,學費加生活費,一年要近一萬,這幾乎是父母一年的積蓄。我想申請教育貸款,爸爸不同意,說你只要認真學習,即使你要考研究生,爸爸砸鍋賣鐵也讓你去。在學習上,交學費和買參考資料,爸爸從來沒有在錢方面讓我覺得為難,所以我覺得我的爸爸媽媽很厲害,培養了兩個女兒,家里的條件也不錯,不是勤勞的父母,怎么會有這樣的成績?
父親生病的時候,住過地下室,住過閣樓。我的父母,在吃穿住上,從來不是講究的人。培養出來的子女也是不講究這些的,所以我們姊妹對物質上的要求都不是很嚴格,更追求向往家庭的幸福和睦。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
爸爸,你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感謝你對我們的正確引導,讓我們樹立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擁有了幸福的生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