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是以賺取勞動報酬為基本前提的明功利型社交場景。基于此,利益成為其主旋律。為什么難以和同事成為知心朋友呢?私以為,主要原因在于工作職能方面。
其一,假設二者均屬于同一個部門,就存在這樣的難題:工資待遇有出入、福利補貼有差別,負責的工作任務有輕重,以及升遷的機會不一致。彼此相交之時,這些問題必然會遇到,難免產生心理不平衡,覺得自己努力更多,得到報酬更少,而對方不見得比自己厲害,為何待遇如此優渥?長此以往,怨懟孳生。
其二,假設二者不屬于同一部門,但有業務往來。業務存在“交”和“接”情況。交任務的一方,難免有馬失前蹄的時候,畢竟,職場仍舊是做得多錯得多,不做就滾蛋的地方,多做之后難免犯錯誤,這就迫使得接工作報表的一方成為擔責人之一,次數多了,誰都會有小情緒,進而發生小摩擦,再想交心成為好友,那就不易了。
其三,假設二者不屬于同一部門,且沒有業務往來。這樣能成為知心好友嗎?甚難。彼此因為這個前提,而少了羈絆,在情感的理性投入上,就會有所節約。畢竟,交往再好,也不能幫襯升職加薪;交往平淡或惡劣,也不影響月底領薪。大家都是打工仔,不就為了多賺幾塊錢嘛,認不認識的,那得靠緣分。可緣分一事,最難捕捉。
綜上,要想在職場上成為知心朋友,必須滿足這樣的公式:有交集+沒有業務往來+沒有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