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最近跟大學同學討論職業發展的事情,討論著討論著才發現,原來自己默默的執行了一個策略:“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壁壘”。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思考一個問題:“我要在哪方面比別人強?”,如果自己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就會找到一個努力的方向。
然后把這個問題加上一個時間,比方說:“五年之后,我在這個方面會比他們強多少?”,這樣就變成一個清晰的目標。
然后根據目標,可以制定出一個大概的計劃,今年做什么達到什么目標,明年做什么達到什么目標,以此類推,然后過幾年之后,無論你是否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都會有很大的成長。
這個貌似跟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有點像: 方向 -> 目標 -> 計劃執行
一步一步的說我個人的經歷,可能可以作為參考:
1. 選方向
剛剛畢業的時候,我哪里知道要選什么方向,只知道一個“職業發展”的名詞,然后就去問、去google,找到了一個技術人員的大概的職業發展方向“技術”和“管理”。
然而當時并不知道要選哪一個,也不知道每一個該如何發展。然后就是一邊工作,一邊思考,自己喜歡什么?自己擅長什么?發現自己喜歡架構相關的東西,溝通能力也不錯,大概工作到2年的時候,就想著先往架構師的方向發展,因為大家都告訴我“技術好也是做技術管理人員的基礎”。
然后在又工作了2年之后,發現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興趣和能力要明顯優于“技術”,而且管理相對于技術來說,要復雜很多,需要長期的實踐、思考和積累,所以就下定決心往管理方向發展。
就這樣,我在工作了大概5年的時候,才清晰的確定了自己的方向:“管理”。
說一下我選這個方向的原因:
(1) 這個方向夠大,夠深。管理是一個很復雜的能力,跟業務能力,執行力,心理學,群體心理學,工商管理等各個方面。這個方向如果要一直學習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完。
(2) 不能速成。當然不排除有天賦異稟的人,這種人比例非常少,尤其是在管理這個方面,所以很多人把管理叫做“管理藝術”,它不是簡單的一個技能,一個學科。如果要在這個方向上有所建樹,必然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實踐、思考,能力會慢慢的積累,直到形成壁壘。
(3) 自己比較喜歡,且擅長。我本身溝通能力還不錯,邏輯思維能力也不錯,很喜歡思考一些整體結構方向相關的東西,包括系統結構和人員結構。另外,看了一些管理的書之后,發現自己對于心理學的東西很感興趣,對于如何把握別人心理,如何驅動團隊,包括后期戰略領導力相關的一些內容都比較喜歡。
2. 目標
其實我只定了兩個目標: 1年之后的目標 和 最終目標
1年之后的目標是從前年開始的,每年都給自己定了一個能順暢管理(不會手忙腳亂不知如何下手,也不容易出問題)的團隊規模,從最初的5人,到后來的15人,到現在的50人
最終目標,目前定的最終目標是可以做一個合格的CTO(100+人的團隊),我覺得這個目標后面應該會改
其實之前也總結了一個管理發展的方向,大概應該如下:
(1) 項目管理 -- 管事情
(2) 管5人 -- 一個小團隊
(3) 管15人 -- 2-3個小團隊
(4) 管50人 -- 這個有多種管法,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扁平化一點;另外50人的時候已經會面臨跨職能的問題
(5) 管100人+ -- 100人的團隊,如果是簡單的技術團隊,兩層結構就OK了;但是如果分了多部門(包含非技術),就相對來說會復雜很多
(6) CTO -- 這個可能跟(5)有點重復
(7) COO -- 跨了很多職能
(8) CEO -- 戰略&領導力
其實1-2是入門和起步,比較難
2-4相對簡單,只是人數增長
4-5會很難,尤其是開始跨職能之后
然后從4往后,最難的,應該是知識面的擴寬;不是簡單的管理人&事情; 還有預算,財務,行政等等方面的知識儲備,現在越來越理解德魯克的那句“所有管理的基礎就是工商管理”,之前讀這句的時候,還不能完全理解,現在有點眉目了
另外, 團隊大了之后,如果跨地區,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目前還沒遇到過
3. 計劃執行
這幾年其實也沒什么具體的計劃,就是在沒管人的時候,有計劃的看了一些書
管4個人的時候就看看老大是怎么管15個人的,畫畫思維導圖
管15個人的時候,跟管30個人的時候都跟管4個人的時候做的事情差不多,畫畫思維導圖,梳理一下自己一共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做了,哪些事情沒做應該做
然后不停的看各種亂七八糟的書
好像講的有點跑題了,本來就想說一下,人一定要有規劃,而且要有稍長期的規劃,要不然很容易遇到瓶頸有不自知,或者發現瓶頸了,但不知道如何突破
最近跟挺多人聊這樣的話題,發現周圍的大部分人的目標是: 我每年要加薪XX%,多久之后要升下一級,這樣雖然好像也沒什么不對,但是當你關注、規劃自己能力段位的提高以及自己做的事情的牛逼程度并為之努力,會發現過了3-5年,你的能力可能會遠高于同年齡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量變到達了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