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見識過熊孩子,無視他人、大聲喧嘩、無理取鬧、踢別人的凳子,亂拿別人東西……一些極端例子還常常見諸報端:在商場里按電梯的緊急制動按鈕,在高速公路隧道喝酒開Party,玩手游刷掉父母辛苦賺的血汗錢……總之,熊孩子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人神共憤的物種,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給熊孩子一些理解
很多人一看到熊孩子就大肆批判。其實,我們可以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一些理解。孩子的心智和適應力都不成熟,尚未達到“正?!鄙鐣畹臉藴?,難免會表現出各種不合時宜的行為。
首先是自我中心。孩子大多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實際上,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觀點,自我中心正是兒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兒童直到7-12歲才有從他人的視角看待世界的能力。
其次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對缺乏。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懂得根據所處的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抑制不合時宜的內心沖動。但對于孩子來說,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有機會做出某種令自己快樂的行為,等待或忍耐更為困難。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家長教育不可缺
正是由于孩子有這么多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所以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有的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護,一味包容,沒有規誡,孩子就難以學會適應社會和應對生活的能力。
制定規則
人類社會充斥著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行為規范,比如“在別人家做客不要亂動東西”、“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它們規定了我們在某些場合下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試錯,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
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教給孩子簡單的是非對錯、規矩原則、禮貌教養。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遵守規則。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孩子走上社會,不會被各種現實的規則碰得頭破血流。
以身作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孩子也是這樣。如果希望孩子是什么樣子,首先自己就要成為那個樣子。說一百遍,都不如直接做給孩子看。讓孩子不在公共場所大聲講話,不如自己把聲音放低;讓孩子有愛心,不如與他一起照顧一只流浪貓,這樣孩子潛移默化中就會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注意這些假的“熊孩子”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癥,是兒童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等注意力缺陷。這類孩子可能也存在“熊孩子”的一些表現,如活動過度和沖動,但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需要專業的指導和治療,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還有一些“熊孩子”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如一些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家庭關系不和睦的孩子。這時,“熊”往往只是表象,孤獨和不安全感可能是內在成因。這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力量。
總之,對于熊孩子我們不能一味同仇敵愾或者包容退讓,而是試著去關照每個孩子,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成因,及時給予糾正和社會支持,這或許是一個更為明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