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是中國著名的商業顧問,在很多企業當過戰略顧問。《5分鐘商學院 ? 實戰》是得到APP上的付費專欄,每天5分鐘,講解一個商業規則和它的實戰用法。我學習后整理為筆記并加上自己的感悟,匯總在此。
000.發刊詞.人人都應該上的商業必修課
不是只有企業家才需要上商學院的課程,社會中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業邏輯。比如,給孩子金錢獎勵,卻無意中培養了他亂花錢的習慣。電信給你打電話,免費吧你家寬帶從50M提升到100M,免費3個月,要不要同意?這個課程就幫助我們了解商業邏輯,看懂“為什么”,然后解決一個個“怎么辦”的問題。
001.心理賬戶.這錢到底能不能花?
朋友的孩子上初中了,為了培養孩子的賺錢意識,他會在孩子做了家務等事情后,給5-10元不等的獎勵。但很快,朋友發現,孩子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拿上錢就買了零食等亂花掉了。這可“怎么辦”?
四個心理賬戶:
1、意外賬戶:意外所得,來的快,去的快,容易亂花。
2、情感賬戶:給自己花錢不舍得,給親戚朋友花錢很舍得。
3、零錢賬戶:100元破開,就變成了零錢,會很快花光。
4、整錢賬戶:整數、大數金額的錢,會被留著“做大事”,不容易花掉。
實戰應用:
賣保健品的,比如腦白金、黃金酒,往往吧產品定義成“禮品”,讓年輕人買來送老人,這樣消費者動用的是情感賬戶里的錢,就比較舍得花,而且有的時候,少花了都拿不出手。
給孩子報酬,讓他養成賺錢意識,沒有問題。但給錢時,要隔一段時間,比如,按月給,盡量湊個整數給,這樣,報酬就進入了孩子的“整錢賬戶”,花起來心里壓力大,不容易被孩子亂花掉。
哈根達斯廣告語“愛Ta,就請Ta吃哈根達斯!”這就是利用了人們的情感賬戶心里。在教育培訓行業,往往告訴消費者“這是您對孩子未來的投資”,家長更舍得掏錢。其實,還可以總結出很多類型的賬戶名稱,但要思考的是,你的產品定位,是不是在人們舍得消費的那個賬戶里,比如“面子賬戶”、“生命賬戶”等等。總之,定位和說法,是很重要的,角度不同,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
002.語義效應.話該怎么說?
一個基督徒問神父:神父,請問禱告的時候,我可以吸煙嗎?神父痛斥他:當然不可以。禱告的時候必須非常虔誠,怎么能吸煙呢。這個基督徒想了想,換了一種問法:那請問神父,吸煙的時候,可以禱告嗎?神父說:當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禱告。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問法,就會有不同的答案,這可讓人“怎么辦”?分析一下他的話,禱告是好事,吸煙是壞事。在禱告時吸煙,等于在做好事時又做壞事,這怎么行?反過來呢?在做壞事時又想做好事!那必須可以啊!
語義效應:
“在禱告時吸煙”表達的語義是“失”,“在吸煙時禱告”表達的是“得”。受“損失規避”心理的影響,神父只接受“得”,不接受“失”;而這個基督徒,則利用了“語義效應”,左右了神父的答案。通過調整敘訴方式中的“得失感”,影響語義,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決策。這就是語義效應。
實戰應用:
一個做電商的客戶,東西已經很便宜了,但消費者總在糾結那6塊錢的運費,怎么辦?還能怎么辦?提價,包郵!不包郵,就是在低價之上又“失”了郵費;包郵,就是在高價之上“得”了免費郵寄。“親,包郵哦”,就是“語義效應”的極致體現。
一個賣瓜子的,想讓用戶覺得占便宜了,怎么辦?先在秤上少放些,然后一點點加,用戶就會一直有“得”的感覺。而先多放,再往外拿,用戶就會覺得“失”。現實中真有人用“一點點加”的方式賣瓜子,結果被人稱為“傻子”。沒錯,這就是因此后來大獲成功,享譽中國的“傻子瓜子”。
盡量給顧客“得”的感覺,或者先說“失”再說“得”,就是本節想告訴我們的說話技巧。
003.沉沒成本.自助餐的食客心態!
有位朋友,開了家自助餐廳。生意還不錯,客人滿滿的,但他每天憂心忡忡的樣子。問他為什么,他說:自助餐廳,客戶都是“哇哦,這么多好吃的,一定要扶墻入,扶墻出,吃回門票錢來”的占便宜心態,這樣的人多了,餐廳就肯定虧損了,“怎么辦”?
分析顧客的心理是:付了門票錢,就要把它吃回來,多吃的就是賺到的。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顧客把“吃回票價”,而不是吃飽吃好,當成了吃飯的目標。如何減小“票價”這個因素,也就是這頓飯的“沉沒成本“,對用戶心理的影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已經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果我們是商家,對待“沉沒成本”,也就是已經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最理性的態度,應該是忘了它,而只關注未來收益和未來投入的性價比。但顧客,總是不理性的。那怎么辦呢?我們可以試著“對沖”顧客心中的“沉沒成本”。
實戰應用:
自助餐廳可以用發優惠券的方式,“對沖”顧客心中,打算必須吃回來的那個“沉沒成本”。比如,發一張下次可用的50元現金折扣券。這樣即鎖定了下一次的生意,又會讓顧客“扶墻入、扶墻出“的心里目標,調低至少20元。也可以發一張進口冰淇淋的優惠券。這樣顧客會留著一點肚子,等著飯后用優惠券買個甜點。還可以發商場里其他異業經營的優惠券,比如服裝店、電影院、兒童樂園等等。這樣可以彼此引流,獲得更大收益。
一些賣家具的商家,會使用以舊換新的方式來降低顧客心中的“沉沒成本”。舊家具舍不得扔?好,我們幫你扔了,只不過告訴你說,抵了多少錢,讓顧客心中有了“對沖”。這樣,就激發了消費者更換新家具的熱情。海底撈,為了不讓顧客覺得排那么長時間的隊,浪費了時間,就拿出小零食、美甲、擦鞋等“對沖”消費者浪費時間的心里,避免了客戶流失。健身房,在你辦了年卡之后,防止你要賺回年卡費用的心態,增加健身的頻率,會送你一些教學光盤,健身資料,家用瑜伽墊之類的,“對沖”你的這種心態。你就會不自覺的去的少了。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理性的,現在看來,理性是多么稀缺的品質;而不理性,居然是如此豐饒的商業沃土。
004.錨定效應.找對評價標準!
一位做家電零售的朋友,主賣一款大品牌的微波爐,價格540元,銷量不錯。馬上,他旁邊那家店進了一款小品牌的微波爐,價格330元。大品牌雖好,但小品牌畢竟便宜啊。很快,旁邊那家店搶走了他不少生意。他苦思冥想,希望能把生意搶回來,“怎么辦”?
錨定效應:
“錨定(錨點)”就是一個評價標準,人們這種“錨點”的心理作用,遠不止是在“價格”這一方面。一切都是相對的。人們判斷任何一件未知事物時,都希望找到一件已知事物作參考。這個參考就像一只“錨”一樣。“錨點”一定,整個評價體系就定了。
實戰應用:
這位做家電的朋友。可以通過拋下一只新“錨”的方式,重建用戶的“評價體系”。具體是這樣的!他進了一款同樣大牌的,但價格略貴的微波爐,比如570元。但這款570元的功能和質量,其實和540元那款差不多。為什么要這么做?330元的小牌,已經是用戶心中的一個錨點。570元的大牌,就是他拋下的第二個錨點,借此在用戶心中重新定義了“性價比”。因為570元的存在,540元那款就顯得中規中矩了,甚至會有人懷疑330元那款,是不是便宜無好貨。這個“錨定效應”帶來的問題,就通過“錨定效應”解決了。這其實是個真實的案例。這家零售店,通過570元的那款新“錨”,結果,讓330元的小牌,從57%的銷售份額跌到了27%;540元的大牌,則從43%漲到了60%;而570元的那款居然也搶到了13%。也就是說,大牌的銷售份額,從43%漲到了73%!
不少房產中介,會準備兩套差不多完全一樣的房子,其中一套比另一套更便宜、而且各方面都更好。各方面都差的那套房子,就是他在你心中拋下的“錨“,用來重建你的評價體系。甚至有些黑心中介,人為制造“錨定效應”,故意把某小區的房子提價,不為賣掉,只為當作性價比的錨點,帶動本區域附近房產的銷售。
德國史蒂福公司的黃金絨毛泰迪熊,全球限量125 只,每只售價8.6萬美元;英國的路凡格利歐公司,鉆石筆記本電腦,標價100 萬美元。賣不出去幾個,為何如此大費周章?就是為了在你心中拋下一個“錨”:我們的東西很貴,你買到手的那個,太劃算了。
我們公司給軟件產品定了A、B、C三個檔,從便宜到貴,其實是希望大家購買C款。此時,應該再設定一個D檔,價格最貴,性價比明顯較差。這就是一個“錨點”,讓客戶覺得C更有性價比的一個評價標準。其實,又何止是商業。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何嘗不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感受呢?所以,你人生的那只“錨”,設對了嗎?
005.從一份商業報告看年輕人(20-35)喜歡買什么!
這個小節是隨手科技在今年1月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報告》。這份報告是基于記賬軟件“隨手記”2億用戶的數據,總結了年輕人(指20~35歲群體)在2016年的消費情況以及未來的消費趨勢。
1、四大城市的消費差異
報告中分析了年輕人在不同城市的消費差異。廣州人最愛吃,每年人均吃飯消費17904元;上海人最能玩,每年人均旅游消費12410元;而北京人還貸壓力最大……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呢?如果你是家旅游公司,開發了新的歐洲度假產品,那你也許應該在上海大力推廣,因為上海的年輕人最愿意在旅游上花錢;如果你做餐飲,開發了新菜,或許你可以去廣州試試水。
2、公益機構如何募款?
報告中說,全國年輕人年均公益支出8.2元,比全國人均4.7元高了近一倍。其中北京支出最多。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呢?年輕群體更愿意為公益花錢。如果你是家公益機構,你該如何募款呢?年輕人基本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在同樣的資源情況下,也許你通過騰訊公益、微信、微博等互聯網渠道來籌款,會比在線下效果更好。而如果你一定要去線下籌款,那去北京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3、早餐賣什么?
你想開個早餐鋪,什么菜品必不可少?煎餅果子、油條豆漿、還是茶葉蛋?報告里講到,年輕人日均花4.5元吃早餐,而人們最常吃的早餐之一,不是煎餅果子,油條豆漿,而是茶葉蛋,一年要吃掉5.2億元。所以如果你開早餐鋪,一定要加上茶葉蛋。
4、今天還要不要去做電商?
報告表明,2014到2016網購的交易規模在逐年上漲,但是增長率卻下降了。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電商的增長越來越趨近飽和了,新進者的紅利已經逐漸消失。這個時候你就會理解為什么電商巨頭紛紛重回線下,小米開線下體驗店,阿里開天貓小店等等,它們都到線下去尋找新流量了。你問今天還要不要去做電商?那你就要考慮新進者沒有了流量紅利,就只能拼實力了。
5、賣電子產品,買家覺得東西很好,就是太貴,怎么辦?
報告還說到,有76%的年輕人都有信用卡,將近一半26~35歲的年輕人有過貸款行為,而貸款消費最多的是電子產品。這說明年輕人對于貸款的接受度還是很高的。那如果你今天賣電子產品,價格還相對較高,你也許可以和消費貸款的公司合作,為買家提供分期付款,來提高銷量。
通過讀報告,你可以了解群體心理的差異性,你可以從更多的視角去認識商業世界,你會發現商業世界里許多地方和你的印象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你一定要經常讀。不過要注意,任何報告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過于盲信。比如今天這份隨手記的報告,做的很好,有趣又有料,但畢竟數據來源只是2億記賬用戶,還有廣大沒記賬的用戶沒有被統計進去,就可能導致數據不準確,所以結果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但從某些角度,它已經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