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價值與價值 (價值實體與價值量 )
資本主義生產方法支配著的社會的財富 ,表現為 “龐大的商品堆集 ” ,而以單個的商品為元素形態。
物的效用 ,使那物成為一個使用價值,但這個效用 ,決不是浮在空中的 。它是受商品體的性質限制著的 ,故離商品體 ,即不存在 。
使用價值僅由使用或消費而實現的 。社會形態無論是怎樣 ,豐富的物質內容總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 。在我們現今考察的社會形態中 ,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之物質的擔當者 。
老巴賁說 , “如果價值相等 ,一種商品和別種商品是一樣好的 。價值相等的東西 ,是沒有差別或區別的 。 ” 當作使用價值 ,各種商品是異質的 ;但當作交換價值 ,它們只是異量 ,不包含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
一個使用價值或財貨所以有價值 ,完全是因為有抽象的人類勞動 ,對象化或物質化于其中 。然則 ,價值量如何測定呢 ?由其中所含的勞動 (形成價值的實體 )量去決定 。但勞動量以勞動時間測定 ,勞動時間又以時日等等測定 。
“當作價值來看 ,一切商品 ,都只是凝固的勞動時間的一定量 。 ”
一種商品 ,如其生產上必要的勞動時間不變 ,其價值量也不變 。但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隨勞動生產力而變化 。所以 ,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體內的勞動的量成正比例 ,與實現在商品體內的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例 。
有使用價值之物 ,可以無價值 。對人類有效用但非起源于勞動之物 ,便是這樣 。空氣 ,處女地 ,自然草地 ,野生林木等等 ,皆其例 。有效用又為人類勞動生產物之物 ,可以不是商品 。以自身勞動生產物滿足自身欲望的人 ,即是只創造使用價值 ,而不創造商品 。要生產商品 ,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 ,且還要生產為他人的使用價值 ——即社會的使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