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最先聽聞到“師座”一詞是在看戰爭片的時候,那時總會有一個慌慌張張的小兵,從炮火連天的室外沖進破落的指揮室,驚恐地叫道“師座!師座!共軍來了!”
哈哈哈。
在大陸,人們用“座”一字來描述他人的情況并不多。最近最讓人熟悉的例子大抵是“戰略忽悠局局長”,“局座召忠”。
張召忠教授因一生致力于國防與教育,故而被網友所熟知,漸漸有了“局座召忠”的名號。他老人家也從善如流,開辦了一個微信號,名字便是“局座召忠”。
在臺灣,人們還會較為頻繁用“座”字。比如“某某公司董座”。他們的“董座”即是我們口中的“董事長”了。
還真是世間事最怕的就是深究,人們為何會用諸如“局座”、“董座”之類的名詞代稱他人呢?因為“座”是“位置”的意思吧。
身份地位,我們講“身份”后面常帶一個“地位”。地位的“位”,不恰恰是位置,是自己“安座”的地方么?
中華文化里講究各司其職,講究的是秩序。這種講究深入到了人們的血脈之中,所以會有飯局里主位與從位的分別,所以會用“局座”、“董座”之類位置名詞代稱他人。
有一些年輕的朋友們于此是不太理解的。可能怎樣計算,年老的前輩們地位都會高一些。其實這很好理解,就像我上一篇文章里引用的一句網絡話語,“曾經的新銳,終究會變成如今的主流”。相對高一些的地位,是對過去付出的回饋。
人與人本質的是平等。對一個人地位的尊崇,是基于他的付出,他所承擔的責任。若一個人所付出、所承擔的責任配不上他的地位,那大禍終究會臨頭吧。這也許是古人所說的“德不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