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沖突源自邊界不清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先生剛剛回到老家,就碰到了鄰居家婆婆和媳婦吵架。為嘛呢?婆婆感覺家里收拾不干凈,在門口喊自己兒子,讓兒子打掃衛生。兒子認為不需要打掃,帶自己的孩子出去玩去了。婆婆很生氣,開始對兒子實行罵街。兒媳婦聽到不干了,覺得婆婆罵丈夫就是罵自己,然后和婆婆開始了一場年末對罵。結果事情鬧大了,整條街的人都知道他們家又吵架了。
因為打掃衛生不干凈就會引起這么大的沖突?肯定不會,更深的根源在于這個婆婆把自己的棺材本添給了閨女做生意,閨女還給做賠了,結果兒子兒媳不開心,感覺婆婆拿走了自己的東西。
為什么兒子兒媳會感覺婆婆拿走的是自己的東西呢?這和這個家庭的邊界不清有很大關系。婆婆認為兒子是自己生的,屬于自己,自己可以喊,可以罵!兒子內心感覺,自己是兒子,父母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留下的房子,財產都應該屬于自己,可是現在都給了自己的妹妹,拿不回來,內心有氣,自然不會順著自己母親的要求去做。兒媳感覺丈夫是自己,你罵我的丈夫就是對我不滿意,然后就開始豎起了攻擊的大旗。一場家庭混戰就開始了。這三個人都侵占了別人的邊界而不自知。
養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跟孩子說:“你是我生的,你是我的!”這濃濃的占有之意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深深的印在了孩子的腦海中,當父母年老,孩子成年之后,孩子會感覺父母是我的,父母的一切也都是我的,要父母的任何東西都是應該的,既然你們都是我的,你們就沒有權利去為自己的事情做主。
孫老先生70歲了,找了個50多歲的老太太希望結婚,可是兒女強烈反對。小有成就的孫老先生凈身出戶,房子過戶給了孫女,只是帶著自己僅有的退休金和自己相愛的人結婚了。可是女兒不滿意了。你的房子你給了孫女,那給外孫女什么?你的退休金都給了那個女人,你給我什么?為此女兒和孫老先生斷絕了父女關系,十多年不和自己的爸爸來往。也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去看望外公!
當邊界不清的時候,一些人會無限擴大自己的權利,從代替別人說話到代替別人做決定,不但對自己的親人如此,對別人也會容易沒有邊界,不把自己當外人的。
小雪去同事大風家吃飯,同坐的都是同事,大風突然對小雪說了一句:“把衣服脫了!”弄的大家一愣,事后大家都拿小雪開玩笑,還有人把這件事發到了朋友圈,小雪丈夫對小雪又是冷戰又是審問,小雪更是又氣又急。大風其實只是感覺小雪穿著白色的外套吃飯容易曾臟,但是不懂得邊界的一句話,卻給小雪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2、我們為什么沒有邊界?
和邊界相對于的是主權,我們之所以沒有邊界和自己沒有主權意識有很大關系。大家還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嗎?孔融選擇了讓梨這個小概率事件發生之后,我們就開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分享。這種強迫分享讓孩子不知道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自己有保護之責,他們會想我的父母,我的占有者都讓我給別人,那么只能說明我沒有所有權。父母侵占了孩子的邊界,強迫孩子分享,導致了孩子對自我沒有邊界,沒有邊界就沒有主權意識,當然被人侵犯的時候他不但不知道反抗,反而會認為是應該的。
我認識一個姑娘,從畢業之后所有的銀行卡,包括自己的工資卡,醫保卡,福利卡都給父母。她自己想買一件新衣服都要和父母商量。父母不讓買就不買,姑娘都快30歲了,還不懂的理財為何物,因為她的存款都在父母那里,她的父母更不懂的提前為自己的獨女謀劃。當她想要跟隨同事一起買個基金的時候,父母強烈反對,反而罵她不孝。姑娘悲傷的都要抑郁了,因為她感覺父母說的都對,自己確實不應該找父母要工資卡和問工資卡里現在有多少錢。
父母對孩子沒有邊界意識,認為孩子的命都是自己給的,自己養了他,自己就是他的神,結果無休止的對孩子干涉,從孩子學走路,到孩子的興趣班,從孩子上什么大學,到找什么工作,一路的安排下來,孩子得到一個認識,學習是為父母學的,工作是為父母做的。面對父母費勁巴拉的為自己折騰到的工作不認真,甚至時刻想著辭職回家啃老,或者離家出走。
當孩子越大,父母會感覺自己的孩子越叛逆,然后孩子變成了大人便有了忤逆這個詞的出現。這兩個詞都說明父母想控制孩子,他們只有在控制孩子的時候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和安全感。結果在這樣條件下的孩子,自然就習得了父母侵占別人的無邊界行為和通過控制來獲得安全感的方法。當父母年老的時候,碰到的自然是被子女反控制。
說到控制不得不說說安全感,很多人想要控制別人其實源于自己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也是因為父母自身沒有安全感所有才想控制子女,猶如我認識的那個姑娘,她父母都是自卑,安全感不足的人,所有面對女兒,他們想他們控制了金錢,控制了女兒的所有社交,自己就安全了。
那里有控制,那里就有叛逆,那里就有爭吵,那里就有惡劣的關系,只有清楚的邊界,才能讓關系更親密。我們可以通過1、不傷害他人2、不傷害自己3、不傷害環境,這三個原則來制定自己的心里邊界,讓自己和別人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