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下的真相》:維多利亞時代的愛與恨

直到動筆才發現寫薔薇有多困難。錯綜復雜的劇情和人物情感都像藤蔓一樣緊緊纏繞著讀者,充斥著秘密和愛的謊言,絕望和仇恨漫延在洛朗特家族的血液里。與其說《薔薇下的真相》的故事多么繁復精巧、起伏跌宕,不如說它賦予了讀者探索者的身份、在作者埋下的重重伏筆和線索中尋找人物情感的蛛絲馬跡和隱晦的心理活動。因此越是反復閱讀,越是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到身臨其境、同時也精疲力盡。

故事的主線主要集中在兩條:安娜和亞瑟、瑞秋和威廉。前者可說是作者刻畫人物心理的功力體現,也是洛朗特無法擺脫的過去;后者則為故事增添了更多戲劇性和可讀性,也是洛朗特邁向未來途中的一絲微弱希望。

1

理肯貝克侯爵去世后,他的兒子在投機生意中將家產揮霍殆盡,整個家族面臨破產危機。與此同時,洛朗特家的年輕伯爵亞瑟對理肯貝克家的幺女安娜一見鐘情:安娜身上那種不卑不亢的剛烈氣質吸引著他。《純真年代》里有一段精妙的旁白描述Archer的未婚妻May。她純潔無暇,身上具備了一切上流社會最佳的品質,并且——“She anchored him to it”,暗指May將自己的未婚夫牢牢拴在上流社會的規范內。這種規范并不鼓勵真誠感情的抒發,相反,優雅、得體、良好的名聲是更值得守護的東西。而安娜卻不同,亞瑟隱隱認為她的沉默和冷淡似乎都是對虛偽的反叛,這種勇敢的生命力讓她的美更添顏色。為了幫助安娜,亞瑟償還了理肯貝克家的所有債務。

但現實中的婚姻事與愿違。安娜只希望能以女兒的身份和父親一起生活,但這個夢想因為父親的去世第一次破滅,又因家族債務第二次破滅——她永遠告別了那個與摯愛的亡父共同生活過的家。唯利是圖的哥哥逼迫她,唯一能信任的母親也請求她和這個可靠的年輕人結婚,因為這樣“一定能獲得幸福”。在結婚前夜,安娜跑去向守林人求助,他和安娜一起長大、時時陪伴在安娜身邊,也一直對安娜有愛慕的情愫。但守林人拒絕了:為了孱弱的母親他不想與貴族為敵。他說:“我喜歡的是像高嶺之花一樣的小姐……請不要像村婦一樣哭泣。”安娜似乎被全世界拋棄了。

但無果的愛情對于驕傲的安娜幾乎是必然的結局。她的愛充滿了扭曲和自私,把守林人當做動物一樣虐待,像對待自己的玩物一樣毫無顧忌地傷害他。安娜的愛是充滿黑暗的愛,被她所愛的人沒有尊嚴和自我、宛如女王的奴隸(這一點威廉與母親如出一轍);但女王是不能要求奴隸用愛溫暖自己的,她只能在黑暗中愈陷愈深。作者的這個安排是頗具宿命色彩的,安娜只能夠生活在幸福的陰影中而無法擁有幸福。

她也認定亞瑟是一個以自我犧牲確認生存價值的偽善者,用金錢買下了自己的一生。亞瑟付出得越多,安娜就越是感到自己被這種付出所綁架,因為所有這些付出背后的誠意似乎都在要求安娜以同等的情感回報這個她根本不愛的人。在安娜眼中,洛朗特的一切都是對自己的諷刺。厭惡和逃避,使安娜一步步走入仇恨的深谷。亞瑟滿腔熱情和真誠的愛意,遭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冷酷乖戾的拒絕。對自己的孩子安娜也報以同樣的冷漠無情。她不愿與孩子說話、也不愿看見孩子,看到剛生下的孩子覺得“好惡心!”,甚至要扔掉自己的親生骨肉。

安娜本可以選擇反抗這段婚姻,但她的血液里仍然流淌著貴族的高傲,即便憎惡著洛朗特也無法離開洛朗特舒適闊綽的貴族生活、拋棄高貴的身份。另一方面,失去家人、和姐姐相依為命的亞瑟,也抱著“不愿孤獨一人”的想法,希望自己總有一天能觸動安娜的心,錯誤地揣度安娜擁有善良的本質。南轅北轍的努力使兩人漸行漸遠,也使得兩人唯一能共存的方法就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在洛朗特的舞臺上,亞瑟苦心經營著幸福的假象,卻阻止不了被這段悲劇性的愛滋養的怪物日益長大。充滿活力的葛瑞絲為亞瑟注入一絲新的生機,也曾為洛朗特帶來溫暖和快樂,但不被自己的兒子所接受的葛瑞絲最終在酒和鴉片中沉淪下去、跳樓自殺;單純天真的瑪麗·史坦利也走進了亞瑟的內心,但安娜的陰云仍然揮之不去。

僅存的安慰是那些孩子們,不管風云如何變幻,他們都在成長。亞瑟接納了安娜背叛自己生下的孩子,接納了葛瑞絲之前與其他男人所生的孩子,也接納了如同家人一般的女仆蘿絲的孩子。他慢慢明白了自己愛的歸處:只要是自己所愛之人的孩子,他都會去愛,不管有沒有血緣的羈絆。

2

在眾多亞瑟·洛朗特的子女中,威廉幾乎是這個家庭內部的怪物具象化的存在。長子阿魯巴特雖然從未感受過母親的愛,但從小在父親、蘿絲和眾多親切的傭人中長大;三子古雷克力、四子艾扎克和小兒子羅倫斯·金童年時期處于瑞秋的庇護之下;萊納斯雖然小時候性情乖戾,但阿魯巴特的陪伴和在寄宿學校的集體生活讓他成長為富有悲憫之心的牧師。只有威廉,雖然也在愛的滋養下長大,卻與其他兄弟有著關鍵性的不同:他也愛著母親安娜,并且是唯一能夠真正親近安娜的孩子(羅倫斯還只是不懂事的小孩)。

正因為他清楚地明白父親對母親的愛已隨時間逝去,威廉最大的渴望就是將母親與這個家徹底隔離,以此保護她永遠不受傷害。一直以來威廉都在催眠安娜:這個家不需要安娜,父親選了其他女人來代替安娜。在威廉心中,安娜心底深處對亞瑟的依戀只會摧毀安娜,“溫馨的家”的假象對安娜而言是一盞“誘蛾燈”。但久而久之,威廉對平衡這個家庭所做的努力究竟是真的出于親子之愛還是孩子對母親的禁錮,似乎難以辨別。


處于這個扭曲家庭的漩渦中心,威廉雖然懂事、能干、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學力,內心卻如同蟄伏著狡猾的惡魔。為了維持外表乖孩子的形象,他可以毫不留情地傷害無力反抗他的人。一開始是燙傷不說話的小女傭,后來是強迫家庭教師瑞秋與他發生關系。瑞秋試圖讓這個破碎的家庭走上正軌,這是威廉不愿看到的;但另一方面,他憎恨著瑞秋身上無暇的道德感,卻被瑞秋身上所煥發出的溫暖的光芒和堅毅的美麗吸引。在多種矛盾的拉扯下,威廉不斷地羞辱、傷害瑞秋;每當瑞秋在威廉面前表現出溫柔和善意,他都不遺余力地將其摧毀。


到這里故事中的戲劇沖突已經完全展開,但船戶老師卻不愿到此為止。溫柔多情的阿魯巴特看到瑞秋失去了神采,主動安慰她:他不希望這個富有才干的家庭教師因為威廉的欺凌離開洛朗特——這樣弟弟們又會失去一個值得尊敬的老師和朋友——因此用這種懷柔手段留住瑞秋。對瑞秋來說,阿魯巴特是體貼的“成年人”,這一點讓威廉的自尊十分受挫,更因此充滿妒忌和輕蔑。在瑞秋被謠言中傷、身心俱疲時,威廉譏諷她“你就盡量出洋相好啦”“想要安慰的話,請去阿魯巴特的懷中哭泣”。看到瑞秋拆開阿魯巴特來信時喜悅的模樣,威廉再次表現出記仇的本質,在母親誤會亞瑟和瑞秋的關系時煽風點火。至此瑞秋和威廉的關系徹底破裂。在此之前兩人之間的矛盾都以瑞秋的退讓收場,用瑞秋的話來形容非常恰當:“……我就會產生錯覺,以為他能夠藉由憎恨、傷害我來維持精神上的平衡,而我能就此支撐他保有善良的一面。”不知船戶老師要如何把這個關系裂口補好,接上外傳里結婚的劇情。

瑞秋的形象相較一般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也是豐富立體的。作為牧師家庭的女兒,她有極強的道德感,但這種道德感在威廉不屑的踐踏中搖搖欲墜;從小就是個乖孩子的瑞秋鮮少得到父母的關愛,患病的弟弟才是家庭的重心,因此她內心對真誠的愛十分向往;患病的弟弟同樣是套在瑞秋脖子上隱形的枷鎖,使她就算受盡凌辱也不能拋棄家庭教師的工作。對于傷害她的威廉,瑞秋雖然起初視之為噩夢,卻慢慢發現威廉是在借此隱藏他的脆弱。她希望威廉有一天能向自己敞開心扉,但卻屢屢被威廉冰冷的(也許是羞澀的?)拒絕刺傷。

雖然兩人的故事一直處于糾結不明朗的狀態,但瑞秋的存在如同一絲罕見的光,照亮了失去葛瑞絲后一蹶不振的洛朗特。可惜外傳已經點明了瑞秋的悲劇性結局,連死后的形象也是平靜而悲傷、毫無喜悅的。在正傳故事中,這個家族已顯現出脫離黑暗前的動蕩:上一輩的恩怨不再隱藏于深宅之中,而成為所有人直面的現實。外傳結尾處,蘿絲的女兒菲歐娜和洛朗特的兄弟們徜徉在莊園的大廳,陽光穿透窗戶灑落在顫動的玫瑰花瓣上,象征著安娜和莫可絲籠罩在這個家族上方的陰霾最終消弭。黎明前的黑夜總是漫長,正因如此,隨之而來的光明才無比炫目。


p.s.幾個有趣的小細節

不別扭會死的威廉

以及第八卷威廉給老師盤頭發的番外,太可愛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