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覺得要點醒一個人有時候只需要一句話,要說在點子上了,抵得上千言萬語。相同的,有時候聽到的或者看到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影響做出的下一個選擇。而生活不就是由很多選擇構成的嗎?
小初都是在鄉,村讀的,雖說是鄉,其實也就是大概有兩三百米長,兩邊由整齊的紅磚建筑圍出的一條街道。四天一次的集市,我們叫“趕場”。趕場那天,周圍的人會把家里的菜背到街上來買,也有攤販開車從鎮上拉些生活日用、雜貨或水果來買,這一天既是采購物資,也是熟人聯絡感情的時候。平日里都忙,沒那功夫竄門,這會兒在街上的十有八九都是認識,免不了擺上幾句,問問他家的豬崽兒啥時候下?聊聊家里的兒子媳婦,莊稼人從不缺乏對閑談的興趣。
這一天也是我們一周中最歡樂的時候,因為學校就在這條街的盡頭和鄉政府緊挨著。跑完步回學校的時候,可以到街上買碗涼粉,喝碗豆漿,實在爽到不行。我想這日子就這樣世代活下去多好,直到那天早上的那句話。還是楊老師(班主任)帶我們跑完步,不過這次沒有回學校而是去了一個三岔路,初春的早晨還有點冷,過了一會兒有同學
“楊老師,在這里等什么?”
“再等會兒”
不時有拉著各種小玩意兒的車一呼而過,快開場了,真的想個湊熱鬧。也就在這時,我們看到幾個背著菜的老大爺杵著木棍,腰里掛著手電筒從直通山腳的石梯走上來。
“哎呦,歇一口氣,人老咯,這個梯梯越爬越長”楊老師過去和他們閑談了幾句,他們就又繼續趕路了。
“娃兒們,這就是山里頭,一輩子也莫得幾個人出去見世面,莫得法,土地就在這里。你們不一樣,要走出去,管他行不行,先出去看一哈”盡管快過去10年了,我仍然還記得楊老師說這句話時的表情和語調,在我現在看來那是一種熱切的期望還有眼里的落寞和悵然若失。
中考結束了,有的去了市里讀高中,有的去了外面打工,有的在家里找了一份安慰的職業,人生軌跡有了很大的不同,對我而言,10年之后,我要感謝楊老師的那句話,讓我的選擇不曾猶豫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