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梅瑩
鏈接:http://zhuanlan.zhihu.com/Weekly/20382676
來源:知乎
老舍先生曾說過:「每當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號,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讓孩子覺得與人交流是輕松而愉快的,這是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第一要旨。與之背道而馳的,是強迫孩子在他人面前打招呼、說英語、背唐詩、做表演。
如何讓孩子感覺說話輕松又愉快呢?兒童言語治療師孫斯揚在新書《跟孩子一起學說話》(購買:Kindle|百度|豆瓣)中提到:「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學了東西去表演,而是家長與孩子在日常生活/游戲中進行頻繁而有意義的語言互動。比如放下手里的事情,蹲下或者坐下,平視孩子,看著孩子的眼睛聽;要聽完孩子想說的話,不急于打斷,更不要動不動就批判一番;要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說話的語氣是平等的,以商量的口吻討論事情。 」
(所以各位怪蜀黍怪阿姨們,下次見到小朋友,別再站得高高地細著嗓子說:「寶寶你好可愛哦!」「寶寶你好萌!」拜托,跟小朋友說話也要有點營養啊!)
另外,盡量采取「多描述、少提問」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提問似乎可以讓孩子多說話,但會無形中置孩子于被期待回答的壓力之下,同時孩子往往回答結束后就不再講更多的話了。描述則正相反,孩子沒有壓力,卻會說更多的話。你若不信,不妨在下次孩子玩沙子的時候試試這兩種方式:
1. 提問:「你在用沙子做什么呢?」「這是城堡嗎?」「我可以一起玩嗎?」
2. 描述:「你的沙子真多!」「這像一個城堡!」「我把恐龍帶過來,咱們一起玩兒!」
曾有英國研究人員在幼兒園錄像,老師們看回放的時候十分吃驚——居然短短幾分鐘里問了孩子幾十個問題!然而孩子并不買賬,每次像完成任務般地回答完就結束了互動。當換成「描述」模式后,孩子則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窗邊的小豆豆》里有這樣一個細節,一般人眼里「怪怪」的一年級小學生小豆豆,第一次去巴學園,竟在校長小林宗作先生面前叨叨不停地講了四個小時的話。
……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親的人。因為小豆豆長這么大還從來沒有人用這么長的時間聽自己講話。而且在這么長時間里連一個呵欠也沒打,絲毫也沒有厭倦的表示。就像同小豆豆談天一樣探著身子非常認真地聽她把話講完。
「若是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也不錯呀!」這是小豆豆第一次見到校長小林宗作先生那天的感想。
是啊,愿你能和孩子一起好好說話,愿每個孩子心中都有這樣的愿望:「若是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也不錯呀!」
作者孫斯揚(@言語治療師Siyang),畢業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獲得了醫學碩士學位以及英國注冊言語治療師資質。2014 年,因為在全球范圍內對言語治療推廣做出的杰出貢獻,在英國皇家言語治療師協會年會上獲得「國際交流計劃獎」(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ject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