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小到每天吃什么,穿什么衣服去上班,大到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和誰走進婚姻的殿堂……如何做決定一直是我們的苦惱。絕望地說,就算我們逃避“做決定”,這也是一種決定,我們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與后果。
“做決定”聽起來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可它卻像人生的誘惑和陷阱一樣,時常讓我們猶豫不決,并且最終做出錯誤的決定。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做錯決定后滿懷懊惱和自責,希望月光寶盒能讓時間倒流,再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或者祈求上蒼讓自己再多活五百年,以彌補錯誤決定帶來的損失和傷害。
今天的晨讀分享了哈佛商學院教授法蘭西絲卡的《為什么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對“選擇困難戶”對癥下藥,重點摘出了影響做決定的三個因素,分別是外在環境干擾、內在決策偏差、旁人決策誘導。
①『外在環境干擾』
外在環境很多時候就像糖衣炮彈,經過巧妙偽裝使人樂于接受或著迷。精明的商家都深諳此道,因此我們在消費的時候踩的坑最多。
在決策時,可能會面臨兩種影響我們判斷的陷阱:
第一種,縱向推進。
很多餐館都會推出會員優惠,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累計積分換購,另一種是充值會員卡。餐館幾乎都傾向選擇后者,究其原因,在于這些餐館的會員價格和非會員價格的差額比較大,部分菜品差異可達20以上,足夠另外點個素菜了。于是乎,餐館抓住“人們更傾向選擇唾手可得利益”的心理,采用“充值會員卡享優惠”的營銷策略,長期綁定來吃飯的食客。畢竟充值會員卡有門檻設定,而且享受會員價的前提是卡內金額必須大于消費金額,只要卡內還有余額,食客一般都會繼續來該店消費。
第二種,橫向分類。
現在請客吃飯,把菜單上所有的分類都點到才叫周全,才不失面子。有人愛爽口的涼菜,有人愛暖口的熱菜,有人愛勁爆的炒菜,有人愛軟糯的燉菜,有人愛干鍋,還有人愛火鍋……只有食客想不到的,沒有飯店做不到的。“貼心”的餐館把所有能做的菜品都仔細分類,“細心”照顧到每個食客的感受。其實認真想想就會發現,炒菜、燉菜不都屬于熱菜么,粗略來說火鍋都可以納入熱菜的范圍。食客往往會受這些分類的蠱惑,不知不覺點超,胃口被勾上來了,先吃盡興才是正事,減肥神馬的吃飽了再說。
晨讀教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避免上述干擾:
001 在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時,合理計算投入總量。
002 盡量合并同類項,減少決策選擇。
②『內在決策偏差』
內在決策偏差往往都是由自我感覺良好、自我評價過高造成的。
小灶群現在每天都會評“晨讀感悟最佳”,如果你們問我今天誰會上榜,我都認為是自己(只是我低調,我不說)。偷偷告訴你們,前幾天我每次自信滿滿地發表晨讀感悟,然后沉浸在第二天領到奕晴大紅包的幻想中睡去。然而幻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被點名表揚的總不是我。拜讀上榜貓友的作品后,才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有多大。
我之前的心理完全符合「高人一等效應」理論,通常會盲目膨脹,認為自己比身邊的人更厲害、更好運、更有才干。
貓叔說“那些收入有突飛猛進的增長,被別人羨慕的人”通常很“謙遜、懂得感恩”。晨讀也告訴我們,避免內在決策偏差,做出更合理的決定,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001 嚴于律己。我們為自己「比下有余」而沾沾自喜時,很可能已被他人甩在腦后而不自知。
002 理性定好自我的期望值。別總想著自己是三頭六臂,一口拿下英語、寫作、演講、畫畫等十項全能,走向人生巔峰。要知道我們的平庸不是一日積累的, 我們的非凡也需要時間成長。
003 寬以待人。與人合作時,適當地加大力度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勞,這樣既避免了高估自己,又滿足了對方的預期,能讓合作更加愉快。
③『旁人決策誘導』
我們在做決策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這樣的人主要有三類:分別是陌生人、親友和權威。
001 陌生人
心理學上有個「從眾效應」,就是講人容易因為群體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為什么網絡暴力如此猖獗?除了網絡的傳播之快與范圍之廣成為其推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部分網民占領了道德制高點,以道德審判者的身份對他們認為超越了傳統道德范圍的事件和人物進行評論,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網絡輿論勢力,以致越來越多不明真相的網民盲目跟風。
002 親友
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親友對我們的影響力更甚于陌生人。
多少到了所謂適婚年齡的姑娘,是受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女孩子要早點結婚,越老越不吃香”等各種“為你好”的言論,走上相親道路,甚至找個“還不錯”的人草草結婚的?
003 權威
我們都是拜倒在貓叔魅力下而加入小灶群的貓友,想要在貓叔的帶領下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雖然這個決定是受“權威人士”——貓叔的影響,但不得不說,這絕對可以稱得上“年度最佳決定”。
貓友尹志煒,她身為在校學生,除了要專心學業,她還是剽悍晨讀整理組成員,還加入了徐莉的讀書群,李大吃的字說天下群,每天練習“懂你英語”……我想她之所以能這么熱情地堅持,除了貓叔自帶的榜樣效應,她另外一個愛豆——鹿晗也功不可沒。
無論是陌生人、親友還是權威,都不是我們自己。旁人提建議或者意見,都是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來判斷。即使面對同一選擇,他們做決策的出發點和目的也未必和我們完全相同。要知道,最后做決定、承擔相應責任和后果的還是我們自己,要保持決定的初心,方能避免落入旁人誘導的陷阱。
漫漫人生路,有無數的選擇、無數的決定在等著我們。如果我們今天的生活源于過去的選擇,那么現在的選擇將決定我們未來的生活。了解影響決策的三個因素:外在環境干擾、內在決策偏差和旁人決策誘導,別讓我們做決定的初心輕易迷路,你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