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身邊有個失意的朋友,我會給他燒一盤回鍋肉。還有什么能比這道失敗者逆襲的菜更治愈的呢?
在川渝地區,你隨便走進一家川菜館,都一定能吃到一道菜,那就是回鍋肉。俗話說:入蜀不吃回鍋肉,等于沒到四川。可見,回鍋肉在川菜中的地位。
相傳回鍋肉誕生于清朝末年時期。有一位姓凌的翰林,官場失意后,回到老家成都,祭祀祖先。在四川,按照傳統習俗,祭祀仙人多用豬肉。據《淮南子》記載:“夫饗大高而彘為上牲者,非彘能賢于野獸麋鹿也,而神明獨饗之,何也?以為彘者,家人所常畜而易得之物也,故因其便以尊之。”
為表示對祖先的尊敬,祭祀所用豬肉不能放調料。肉直接用白水煮熟或上鍋蒸熟。小碗裝乘,放置桌上,供奉祖先。祭祀儀式結束后,祭肉可供家人食用。
凌翰林典型的四川人,平時口味兒就比較重,愛好煎炒類咸味菜肴。他將祭肉切片,放入鍋中,同花椒、豆瓣醬、青蒜、姜片、鹽、油一起翻炒,香味撲鼻,色澤艷麗,左鄰右舍嘗后都贊不絕口。這道菜就此誕生。因其將熟肉倒回鍋內翻炒,故名回鍋肉。
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抱歉,我承認我是一個俗人,而我信奉的是無肉不歡。對回鍋肉的記憶,多停留在兒童時期,那時生活緊張,吃肉不是一件容易事兒,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次,大家為此常常犯愁。每每聽到大人說“打牙祭”,就夠我快活好一陣。因為“打牙祭”就意味著可以吃到回鍋肉了。
奶奶天沒亮就去趕集,在集市上割回來一塊肥肥的帶皮五花肉。把五花肉洗凈,放入鍋內,大火煮至八成熟。撈出后,用涼水沖洗一下,可以保持豬肉的色澤和肉質的緊致。
待肉冷卻后,將肉切片。肉片不能太厚也不宜太薄,2毫米最好。我喜歡趴在灶臺邊看奶奶切肉,刀法穩準狠,連續不斷的切剁中,肉片即成,厚薄均勻。鍋內放入少量油,大火燒熱,放入姜片、花椒爆香。最刺激的,就是將五花肉倒入油鍋的瞬間。肥肉遇油,發出“滋滋”的響聲,有時油花四濺,嚇得我躲得老遠,但還是忍不住想探頭看看鍋里的美味。
奶奶一邊笑我膽小,一邊用鍋鏟快速翻動著鍋里的肉片。滾燙的油讓回鍋肉快速變干,邊緣部分也略微翹起。再加入豆瓣醬、青蒜、少許鹽和糖,翻炒一會兒,直至肉變得金黃油亮。回鍋肉便做好了。
整個屋子都彌漫著濃濃的咸香味。回鍋肉色澤紅亮,肥瘦相間,配上嫩綠的青蒜,看一眼就抑制不住想吃的沖動。瘦肉干香,肥肉細膩,豬皮彈牙,三種口感在嘴里中和,無論有什么煩心事,在那一刻都會煙消云散,只剩下滿口的留香。一家老少圍坐在飯桌邊,盡管只有一個葷菜,大家也吃得十分盡興。
想當年,失意的凌翰林發明回鍋肉后,受到鄰里的爭相模仿。一份回鍋肉就讓他從失敗中逆襲,我想他失意的悲傷也被回鍋肉沖散了吧。
后來,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就習慣給自己做一份回鍋肉。夾起一塊,晶瑩透亮的肥肉會不斷的抖動。肥而不膩的回鍋肉,帶著豆瓣醬和青蒜香,簡直是下飯神器。幾大塊回鍋肉,就著白米飯下肚,內心只剩滿足,煩惱全無。
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換我說,何以解憂,唯有回鍋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