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喜歡看《小兵張嘎》,家里的電視半年來一直處于單片循環模式,百看不厭。
有次母親來小住,看了會兒電視內容,說真實的鬼子可不像演的這樣只抓八路(母親聽姥姥講的),他們到村里燒殺搶砸,見到人就殺,見到女的就糟蹋,家里沒人的,也要把房子點火燒掉。
我們家族里有個二老奶奶,就是當年為躲避鬼子迫害,藏到屋梁上,在煙熏火燎中躲過了一劫,當時地上的火苗一直往上躥,幸虧那時的衣服都是老粗布,不易燃,但是,衣服邊上也會被火燼趕著慢慢燒,二老奶奶就用手蘸一口唾沫,捋一遍衣服,這個動作不間斷重復了近一天,直到鬼子離開,沒有被燒死,但是眼睛被煙熏得從此失明。
母親說,后來日本鬼子走了,大家都覺得日子太好過了。
我問:“還窮嗎?”
母親說:“窮,但是窮的心安!”
如今沒有日本鬼子了,但是,精神鬼子到處是。
比較,是心不安的開始。
同樣的起點,都窮不要緊,有人富起來了,心不安了;
同樣,不患寡而患不均,存在于每一個存在分配的地方。
很多企業發現,發了年終獎的時候,反而會流失人才。大部分并不是因為發的少,而是因為發的比別人少那么一點,心里的這口氣,實在咽不下,以走泄之。
其實,對走的人來說,這里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他后來去的企業可能遠不如當前的工作。所以,只關注單一維度的比較,會讓人變得盲目,做出并非最有利的判斷。
泛濫的物欲,是心不安的催化。
很喜歡在山上隱居的那些人的生活,給人的感覺,清心寡欲,清貧但物盡其用??吹侥悄﹃臎]有漆的暖瓶,那傷痕累累但溫潤有光澤的瓷碗,每一個物件都發揮出它最大的效用價值,沒有多余的浪費,讓人心安。
而鬧市中的我們,卻總是擺脫不了物欲的紛擾。
有時候可能你沒什么需求,但是神通萬能的大數據啊,總能精準洞悉你的潛在需求,在你瀏覽的網頁上,及時又準確的彈出你好像真的剛好需要的那個物品。一點而進,深似海。
所以,現世安穩了,歲月未必靜好,全看,心安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