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點開布乖的第一篇文章《你那么用心,其實只感動了自己》,看罷,說了一句:“不就是這種故事嘛,感動完了也并沒有什么卵用,真廉價。”
一時間無言以對。
突然想起那些年在電影院看《同桌的你》,其中一段布乖哭得梨花帶雨,嚇得身旁的朋友都慌忙塞來兩包紙巾。走出電影院,理性上我知道,不過又是一部偶像陣容的青春愛情片,劇情和制作都乏善可陳。甚至現在想回憶哭的是哪一段,都真心不記得了。
可是就是在感動的一瞬間,很不理智。
掉下眼淚的一瞬間,看到那個脆弱的自己。
于是,那些我一直堅信的“好電影”的評判標準,都一下子不存在了。
是的吖,感動的瞬間可以是你看到一篇文章,看到一個故事,看到一部電影。腹黑一點說,那些感動的瞬間甚至很可能是別人刻意安排好的,就是為了在某一瞬間賺你的眼淚。
這樣的感動,算不上高貴。
于是乎,在大家“賣情懷”,“賺眼淚”,“寫矯情文”的時候,理性派順理成章地站了出來,
“朋友,請拒絕那些廉價的感動”
“那些不過是虛構的故事”
他們如是說。
可是,在這樣細小的感動里,理性的評判,有那么重要嗎?
千萬種感動,歸根到底是代入了一個脆弱的自己。故事里的主人公和曾經的你面臨相同的困境,電影里的結局是你未竟的夢想,那一只忠犬讓你想起你辜負過的生命……你為那個虛擬的他們揪心,你為故事里的她和他心疼,你希望那些不認識的他們幸福,歸根到底,你心疼的,是那個曾經或者現在的你。
然而,誰都沒有義務為你的脆弱買單。
你的擔憂你的失落說一次是真情,說兩次是癡心,說三次就難免有些擾人。面對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你還是那個你,哪怕帶著生離死別的傷痛、前途渺茫的擔憂、人生抉擇的迷惘、愛恨情仇的無奈,這些“失控”的自己短暫地“出戲”一下后,終究不得不回歸到生活中的角色里。
是的,我們都知道,脆弱是一種很無用的東西。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那些虛擬世界的故事并不會對現實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
走出電影院、關閉閱讀界面、合上那本書,你的理性又重新占據了主導。你知道那些付出徒勞,你知道有些選擇弊大于利,你知道你的人生不能再來。
看了那么多感動的故事,你依然過不好這短暫的一生。
但這無妨我們去擁抱那個脆弱的自己啊。
在那些短暫的失控的瞬間,只是心疼脆弱的自己,在時光的隧道上給過去的自己摸摸頭。
所以,請不要用理性貶損別人的脆弱。那些你看不起的瞬間,可能就是別人鎧甲下的軟肋。當你高呼要用明晃晃的標準去貶損別人淚點的時候,你是在用理性的名義驅逐了別人心疼自己的那份脆弱。
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
一個人的時候,
擁抱一下脆弱的自己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