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假設我們的生活是一枚硬幣,有A面,也有B面。那么,當我們停留在A面的時候,B就會成為誘惑。
“那兒會不會更好呢?”我問自己,可是因為我在A面,我不知道。
于是,我開始生出小小的向往:“要不要去看看呢?”
這想法越滾越大以后,逐漸不受我的控制。
我開始因為不能將它付諸實施而痛苦。
而解決痛苦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去看看。
于是大腦開始謀劃,并幫我做出了一個任性而大膽的決定:辭職。
——這是我辭職的最初原因,只為了看看B的模樣。
02
我在上班的時候,極度渴望不上班的生活。我渴望能像那些大叔大嬸們一樣,每天早上準時準點在山上徒步,一邊喊口號,一邊鍛煉身體;我渴望當我想要旅行的時候,能說走就走,不會因為只有5天的年假而只能望而卻步;我也渴望我能有大把的時間學習,而不必在下完班渴望放松的時候,還要擠出時間去做這做那;我還渴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參加不同的活動,豐富視野……
最讓我為之雀躍的是,只要我一辭職就可以擺脫一些令我不開心的事情:不必再忍受學歷比別人高,薪水卻比別人少的待遇;也不必忍受每天早上醒來如同上墳一般的上班心情;再也不用看單位那班俗人的眼色,不必每天和她們打照面,忍受她們俗不可耐,又自視高我一等的蠢態……
在這些心情的暗示下,我幾乎每天腦海中都閃過若干次辭職的念頭,終于在我看到又一個在單位呆了快10年的同事辭職之后,我暗暗下定了決心結束這種當“縮頭龜”日子,重新將頭高昂在陽光下。在辦理離職手續的過程中,我有過好多次的反復,最后極度渴望自由的心情還是占了上方,我終于如愿以償地加入“無產階級”。
03
辭職后的心情雀躍嗎?說實話,開始時一點也不。辭職后時間多了,消費也跟著多起來,常常會面臨經濟恐慌。我甚至一度打消了促使我辭職的念頭——暫時休息,外出旅游一段時間,而將趕緊找到下一份工作提上日程。當初辭職時有多雀躍,辭職后就有多頹喪;下一個決心有多不容易,維持這一決定不動搖、不后悔便會有多難。
因此,辭職以后并非萬事大吉,往往還是新一輪糾結的開始。此時,能夠讓我堅定信念的無非是“不忘初心”。一個決定的做出,一定有它“不得不”的原因。我的不得不的原因除了上面羅列的那些表層的緣由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份工作已是“雞肋”。
誠然它可以暫保我衣食無憂,使我的生存暫時不受威脅,但這份工作與我的能力提升幾乎沒有任何關系,除了剝奪我的時間,削弱我的斗志,阻擋我尋求更大增量的勇氣從而獲得其它人生可能性的機會之外,它已沒有了任何存在的價值。正是如此,雖然我明知道這是一份十分輕松且穩定的工作,我依然會感覺十分的痛苦,并決定義無反顧地將之摒棄。
04
通常感到混亂的時候,我會做兩件事:寫日記或者整理房間。這兩件事對于平復內心有著神奇的效果。它們的好處之一,是通過條理化將業已混亂的思緒整出秩序,進而“beyond what you see”。
說實話,人一旦陷入了某種固定的模式中,要再走出來往往非常困難。如同此時的我,依然在時不時地懷念那種安穩,那種按部就班的日子。從內心深處我清楚的知曉,這并非是一種真的留念,而只是對未來恐慌的一種條件反射而已。
如同人一旦遇到危險,第一個想法便是找尋能夠庇護自己的地方,或者往安全的地方逃。此時的我心情也是一樣的,我在后悔將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我的內心在渴望回到安全的地方。對我而言,后悔辭職的決定,“懷念”以前的工作和生活,無非就是內心這種想法的投射而已。當真它很美好嗎?當然不是,想一想,我逃亡一般的離開就不得而知了。
戴安娜?阿克曼說過:“危機是常態。我們總把危機等同于不稱心、逆境或命運受挫,但若觀察野生動物,就會發現危機無處不在。對動物而言,危機根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既不稀奇也不特別,再怎么逃避危機還是會碰到更多的危機?!?/p>
我只知道前路還很漫長,而這一切只是個開端。